[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镍基合金真空感应熔炼高效脱硫的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595373.6 | 申请日: | 2018-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5986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27 |
发明(设计)人: | 沈海军;张丕军;程兴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集萃先进金属材料研究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1/02 | 分类号: | C22C1/02;C22C1/06;C22C19/03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汪旭东 |
地址: | 215500 江苏省苏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真空感应熔炉 浇注 脱硫 加料 脱硫剂 线装置 高效脱硫 镍基合金 熔池 真空感应熔炼 沉淀脱硫 钙包芯线 含量降低 可控制 收得率 充氩 炉盖 蒸发 | ||
一种用于镍基合金真空感应熔炉高效脱硫的装置,包括真空感应熔炉,还包括补补加料与喂线装置,补加料与喂线装置设于真空感应熔炉炉盖上方,通过补加料与喂线装置将镁或钙包芯线插入真空感应熔炉的熔池内进行脱硫。采用浇注前喂线脱硫的工艺,一是喂线方式可以直接将脱硫剂插入熔池中下部进行沉淀脱硫,无需专门充氩,且收得率稳定,S含量最低可控制到5ppm及以下水平;二是浇注在浇注前20‑50min进行脱硫操作,脱硫后至浇注前一段时间的真空静置可使残余脱硫剂有足够的时间在真空下蒸发,从而使残余脱硫剂含量降低到10ppm以下水平。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特种冶金领域,具体涉及高性能金属材料真空冶金过程中的脱硫工艺及装置。
背景技术
硫是高性能金属中的杂质元素,能够形成低熔点共晶物,在结晶过程中极易形成液膜,从而降低材料的塑性。硫还属于易偏析元素,增大合金的脆性温度区间范围,增加了裂纹敏感性。真空感应熔炼是高性能金属材料制造的初始环节和主要手段之一,是脱硫的主要途径。对于直接采用真空感应熔炼生产铸锭进行热加工的工艺流程,以及真空感应熔炼加真空电弧重熔的双真空熔炼工艺流程,真空感应工序的脱硫尤为重要。需要指出的是,真空感应熔炼不仅要将硫含量显著地降低,还要有效控制脱硫产物及脱硫剂残余,避免对后续的真空电弧重熔或热加工造成不利影响。
由于真空空间和氛围的限制,真空感应熔炼无法向炼钢精炼那样便捷地脱硫。早期的真空感应熔炼主要采用低硫含量的原料。随着技术的进步,逐步在真空感应熔炼中采取了一些新的脱硫技术和方法。当前的工业生产实践中普遍采用浇注前充入几百帕的氩气,然后加入预熔的NiMg或NiCa合金块进行脱硫,由于NiMg或NiCa块密度一般低于熔池密度,从补加料仓扔入熔池后浮于表面,在熔池表面极易快速蒸发,收得率低且不稳定,因而脱硫效率有限,并且残余脱硫剂高。CN1137275C提到采用CaO作为坩埚材料并可以有效地脱硫,但CaO材料的强度不够,且易被侵蚀,很难得到实际工业化应用。CN10719A、CN103276231B、CN102776378B、CN102199683B、CN106544532A等均提到加入脱硫剂脱硫的方法,包括CaO、金属Ca、Mg、稀土元素Y等。由于真空环境下扒渣不便,CaO作为熔渣在真空感应熔炼中必须控制使用,相关发明也并没有提到如何控制CaO熔渣。金属Ca、Mg的蒸气压很高,即使回冲几百帕压力的氩气收得率也极低。稀土元素Y的成本高,Y的加入还对导致材料其他性能方面的影响。因此当前真空感应熔炼脱硫的方法存在无法有效脱硫、收得率不稳定,以及残余脱硫剂无法控制等不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高效的高性能合金真空感应熔炼脱硫方法及配套装置,该方法及装置还能有效控制残余脱硫剂含量。
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镍基合金真空感应熔炉高效脱硫的装置,包括真空感应熔炉,还包括补补加料与喂线装置,补加料与喂线装置设于真空感应熔炉炉盖上方,通过补加料与喂线装置将镁或钙包芯线插入真空感应熔炉的熔池内进行脱硫。
所述补加料与喂线装置由真空隔离阀、包芯线及其卷曲轴、转动轴、导向管、喂线机马达组成,真空隔离阀位于补加料与喂线装置下方,包芯线及其卷曲轴装在转动轴上,马达与转动轴相连,导向管焊在转动轴下方,采用微型马达作为驱动,芯部包镁或钙粉的镍线卷置于可转动轴中,线头插入补加料与喂线装置下部的导向管,开动补加料与喂线装置马达将包芯线插入熔池,实现高效的沉淀脱硫,脱硫后浇铸前的时间可以确保残余脱硫剂去除,实现残余脱硫剂的控制;
所述包芯线是采用纯镍带和钙粉或镁粉,在制线机上制成咬口式镍钙或镍镁包芯线。
一种用于镍基合金真空感应熔炉高效脱硫的装置进行真空感应熔炉高效脱硫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集萃先进金属材料研究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集萃先进金属材料研究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9537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