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地下火车站通行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810597595.1 | 申请日: | 2018-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553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06 |
发明(设计)人: | 吕刚;冉海珍;俞祖法;赵勇;韩志伟;蔡珏;李汶京;曹永刚;岳岭;刘建友;陈红念;乔俊飞;陈学峰;马福东;赵琳;刘方;于晨昀;王杨;彭斌;于鹤然;张斌;张宇宁;王磊;王婷;杨甲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总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C1/00 | 分类号: | E01C1/00;E02D29/045;B66B21/04;B66B9/06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智东方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78 | 代理人: | 陈亚斌;关兆辉 |
地址: | 100055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梯 电动扶梯 通行系统 地下 隧道 斜行 输送设备 不交叉 侧边 疏散 检修 客流 旅客 人群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下火车站通行系统,其包括:设置于地下的至少一层电梯隧道;每一所述电梯隧道中设置有至少一部输送人员的电动扶梯;和/或,至少一部设置在所述电动扶梯侧边的、用于输送设备/人员的斜行电梯。本发明的地下火车站通行系统具有至少一层电梯隧道,并在其中设置数量合理的电动扶梯以及斜行电梯,使进出站客流不交叉,由此大幅度提高旅客进出站的效率,同时便于对相应设备进行检修以及在紧急情况下疏散人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地下火车站通行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地下车站均属于地铁车站,主要采用明挖法施工,车站布局主要为双层或者三层的整体框架结构,进出口通道常共用一个通道,因此进出站客流在一个通道内交叉,且由于其中的电梯、扶梯等设备设计数量不够,因此在春运等客流量大的情况下容易出现拥堵,导致通行效率低,且容易发生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了一种地下火车站通行系统,其具有至少一层电梯隧道,并在其中设置数量合理的电动扶梯以及斜行电梯,使进出站客流不交叉,由此大幅度提高旅客进出站的效率,同时便于对相应设备进行检修以及在紧急情况下疏散人群。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提供了一种地下火车站通行系统,其包括:设置于地下的至少一层电梯隧道;每一所述电梯隧道中设置有至少一部输送人员的电动扶梯;和/或,至少一部设置在所述电动扶梯侧边的、用于输送设备/人员的斜行电梯。
优选的,所述斜行电梯包括:斜向设置的通道,以及可在所述通道内移动的轿厢。
优选的,所述通道与地面之间的夹角θ1为5-45°。
优选的,所述电动扶梯与所述斜行电梯间隔设置。
优选的,所述地下火车站通行系统还包括:设置在相邻两电动扶梯之间、或设置在所述斜行电梯远离所述电动扶梯的一侧的、用于供人员进行设备检修的检修楼梯。
优选的,所述地下火车站通行系统还包括:楼梯隧道,其与一所述电梯隧道并排平行设置,以及设置在所述楼梯隧道中的至少一组用于疏散人员的人行楼梯。
优选的,所述电梯隧道至少有2层,且上下设置,相邻两层电梯通道之间设有至少一根支撑件。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的地下火车站通行系统具有至少一层电梯隧道,并在其中设置数量合理的电动扶梯以及斜行电梯,使进出站客流不交叉,由此大幅度提高旅客进出站的效率,同时便于对相应设备进行检修以及在紧急情况下疏散人群。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地下火车站通行系统的纵剖面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地下火车站通行系统的平面布置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以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地下火车站通行系统建造于地下,包括:设置于地下的至少一层电梯隧道100,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梯隧道100至少有2层,且上下设置,相邻两层电梯隧道100之间设有至少一根支撑件30,且所述支撑件30贯穿除最上方的电梯隧道100以外的其他电梯隧道100,且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制成;由此通过支撑件30“串”起至少一层电梯隧道100,增强结构整体的稳固程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总公司,未经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9759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