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实现单脉冲测距的光子计数激光雷达及恒虚警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598569.0 | 申请日: | 2018-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2861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8 |
发明(设计)人: | 李振华;马一然;来建成;王春勇;严伟;纪运景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S17/10 | 分类号: | G01S17/10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封睿 |
地址: | 210094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实现 脉冲 测距 光子 计数 激光雷达 恒虚警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实现单脉冲测距的光子计数激光雷达及恒虚警控制方法。本发明包括测距管理终端、时序控制电路、激光器驱动电路、脉冲半导体激光器、发射光学系统、接收光学系统、电动可调光学衰减器、恒虚警衰减控制单元、盖革模式APD组件、距离门电路、控制传递器、高精度计时电路和计数电路。本发明引入基于恒虚警控制的全自动光学衰减控制原理,使盖革模式APD组件能在不同背景光条件下均保持极低的虚警率,从而可实现单激光脉冲测距工作,具有测距响应速度快、实时性好、作用距离远等特点,特别适用于高速动态目标的实时测距与成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子计数激光雷达,特别是可实现单脉冲测距的光子计数激光雷达及恒虚警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激光雷达是以激光作为信号载波的雷达系统,其在军事、天文、工业等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应用。随着应用范围的拓展,激光雷达对极弱光的探测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具有光子计数灵敏度的盖革模式APD探测技术首当其冲被用到了激光雷达技术中。专利申请号CN 201710592023.X(申请公开号CN 107272020A)报道了一种基于盖革模式APD的高灵敏偏振激光雷达系统,通过脉冲激光器、起偏器、1/4波片、窄带滤光片、和偏振分光器,将入射的激光信号分为两路激光信号并由两个单光子探测器接收,用信号处理模块将参考信号分别与两路探测信号进行相关,得到被测物上对应像素点的距离、强度等信息。该专利涉及的光子计数激光雷达工作在多脉冲累积累加统计方式,需要进行10^3~10^5次激光脉冲的发射和探测才能一次测距过程,因此实时性差,难以用于运动目标的测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实现单脉冲测距的光子计数激光雷达及恒虚警控制方法,提高了激光雷达光子检测灵敏度和实时性。
实现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可实现单脉冲测距的光子计数激光雷达,包括测距管理终端、时序控制电路、激光器驱动电路、脉冲半导体激光器、发射光学系统、接收光学系统、电动可调光学衰减器、恒虚警衰减控制单元、盖革模式APD组件、距离门电路、控制传递器、高精度计时电路和计数电路,其中测距管理终端与时序控制电路和计时电路相连;时序控制电路与激光器驱动电路、恒虚警衰减控制单元、控制传递器、计时电路和计数电路相连;激光器驱动电路与脉冲半导体激光器相连,脉冲半导体激光器的发光结设置在发射光学系统的焦点上;接收光学系统的焦点处设置盖革模式APD组件,接收光学系统发射光轴与盖革模式APD组件的接收光轴平行,盖革模式APD组件与计时电路、计数电路和控制传递器相连;在接收光学系统与盖革模式APD组件之间设置电动可调光学衰减器,电动可调光学衰减器与恒虚警衰减控制单元相连,恒虚警衰减控制单元与计数电路相连;控制传递器通过距离门电路与盖革模式APD组件相连。
上述光子计数激光雷达的恒虚警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工作前预恒虚警调控:在激光雷达工作前,时序控制电路控制传递器触发盖革模式APD组件检测噪声光子,计数电路记录噪声光子数,测距管理终端计算工作前的预虚警率,并与预期虚警率对比,若不一致,则通过恒虚警衰减控制单元驱动电动可调光学衰减器衰减入射光强,使得预虚警率达到预期虚警率,实现工作前预恒虚警调控;
步骤2、单脉冲发射:预虚警率调控完毕后,时序控制电路通过激光器驱动电路驱动半导体脉冲激光器产生激光脉冲,激光脉冲经过发射光学系统扩束、准直后照射向待测目标;与此同时,时序控制电路根据设定的“距离门等待时间”和“距离门延时”控制距离门电路产生光电探测器使能信号,驱动盖革模式APD组件检测光子,计时电路同步计时,光子计数电路同步计数;
步骤3、工作过程中虚警恒调控:当完成设定的探测周期后,测距管理终端根据回波信号峰值剔除信号探测时隙,统计纯噪声光子事件的计数次数之和,计算虚警率,并与预期虚警率对比,若不一致,则通过恒虚警衰减控制单元驱动电动可调光学衰减器衰减入射光强,使得虚警率达到预期虚警率,实现工作过程中虚警恒调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9856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