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偏折式投射的柱状透镜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810599808.4 | 申请日: | 2018-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030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13 |
发明(设计)人: | 桂骏 | 申请(专利权)人: | 芜湖乐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27/22 | 分类号: | G02B27/2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412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投射 柱状透镜板 柱状透镜结构 密封固定板 偏折 视觉冲击力 立体效果 深度图像 贴合连接 显示结构 装置领域 裸眼3D 舒适度 景物 视差 双眼 束缚 观看 加深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偏折式投射的柱状透镜结构,涉及裸眼3D投射显示结构装置领域。本发明中:第一显示投射面板的一侧与第二显示投射面板的一侧相连;第一显示投射面板的另一侧与第一密封固定板的一侧相连;第二显示投射面板的另一侧与第二密封固定板的一侧相连;第一柱状透镜板与第二柱状透镜板贴合连接。本发明通过第一柱状透镜板和第二柱状透镜板,使得观看者双眼看到的是同一景物的两个不同的像,产生具有视差立体效果的深度图像;通过第一显示投射面板和第二显示投射面板,使得3D图像更加深动明显,更具有视觉冲击力,从而摆脱了3D眼镜的束缚,提高了3D显示技术的使用舒适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裸眼3D投射显示结构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偏折式投射的柱状透镜结构。
背景技术
3d是three-dimensional的缩写,就是三维图形。在计算机里显示3d图形,就是说在平面里显示三维图形;不像现实世界里,真实的三维空间,有真实的距离空间;而3D眼镜采用了当今最先进的“时分法”,通过3D眼镜与显示器同步的信号来实现;当显示器输出左眼图像时,左眼镜片为透光状态,而右眼为不透光状态,而在显示器输出右眼图像时,右眼镜片透光而左眼不透光,这样两只眼镜就看到了不同的游戏画面,达到欺骗眼睛的目的。
目前主流的3D立体显示技术,仍然不能使我们摆脱3D眼镜的束缚,这使得其应用范围以及使用舒适度都打了折扣;而且长时间的佩戴3D眼镜会使得体验者有恶心眩晕等感觉;如何保证体验者摆脱3D眼镜的束缚,提高3D显示技术的使用舒适度,成为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基于偏折式投射的柱状透镜结构,从而通过第一柱状透镜板和第二柱状透镜板,使得观看者双眼看到的是同一景物的两个不通的像,产生具有视差立体效果的深度图像;通过第一显示投射面板和第二显示投射面板,使得3D图像更加深动明显,更具有视觉冲击力,从而摆脱了3D眼镜的束缚,提高了3D显示技术的使用舒适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偏折式投射的柱状透镜结构,包括第一显示投射面板和第二显示投射面板;第一显示投射面板的一侧与第二显示投射面板的一侧相连;包括第一密封固定板和第二密封固定板;第一显示投射面板的另一侧与第一密封固定板的一侧相连;第二显示投射面板的另一侧与第二密封固定板的一侧相连;包括第一柱状透镜板和第二柱状透镜板;第一柱状透镜板与第二柱状透镜板贴合连接。
其中,第一密封固定板的另一侧与第二柱状透镜板的一侧固定相连;第二密封固定板的另一侧与第二柱状透镜板的另一侧固定相连。
其中,第一显示投射面板、第二显示投射面板、第二密封固定板、第一柱状透镜板和第一密封固定板共同围设成真空腔结构。
其中,第一显示投射面板与第二显示投射面板之间的夹角角度为110°~150°;第一密封固定板和第二密封固定板为高分子绝缘材料板;第一密封固定板和第二密封固定板的内侧面板表面贴设有一层橡胶层结构。
其中,第二柱状透镜板的宽度尺寸与第一柱状透镜板的宽度尺寸相同;
第二柱状透镜板的厚度尺寸是第一柱状透镜板的厚度尺寸的1.5~2.5倍。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通过第一柱状透镜板和第二柱状透镜板,使得观看者双眼看到的是同一景物的两个不同的像,产生具有视差立体效果的深度图像;通过第一显示投射面板和第二显示投射面板,使得3D图像更加深动明显,更具有视觉冲击力,从而摆脱了3D眼镜的束缚,提高了3D显示技术的使用舒适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基于偏折式投射的柱状透镜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芜湖乐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芜湖乐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9980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