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桌面型软X射线波段光学元件偏振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0600483.7 | 申请日: | 2018-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1809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6 |
发明(设计)人: | 李文斌;邢裕杰;王占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M11/02 | 分类号: | G01M11/02;G01N23/00;G01N21/55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翁惠瑜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桌面 射线 波段 光学 元件 偏振 检测 装置 | ||
1.一种桌面型软X射线波段光学元件偏振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实验室内实现对光学元件的软X射线波段偏振特性进行检测,包括:
软X射线光源组件(1),用于产生软X射线光束;
软X射线起偏腔室组件(2),与软X射线光源组件(1)连接,用于对所述软X射线光束进行起偏;
360°旋转组件(3),与软X射线起偏腔室组件(2)连接,用于驱动所述软X射线起偏腔室组件(2)和软X射线光源组件(1)旋转,以获得不同偏振方向的线偏振X射线;
真空组件(4),与360°旋转组件(3)连接,用于使所述装置内部产生真空环境;
狭缝组件(5),与真空组件(4)连接,用于对所述线偏振X射线进行准直;
软X射线光强监测组件(6),与狭缝组件(5)连接,用于对经准直后的线偏振X射线进行光强监测;
样品腔室组件(7),与软X射线光强监测组件(6)连接,用于放置对经准直后的线偏振X射线进行反射的反射镜样品(702);
探测组件(8),与样品腔室组件(7)连接,用于探测经反射镜样品(702)反射后线偏振X射线的光强;
所述狭缝组件(5)包括狭缝腔室(501)、直线导入器Ⅰ(502)和狭缝(503),所述狭缝腔室(501)分别连接真空组件(4)和直线导入器Ⅰ(502),所述狭缝(503)固定在直线导入器Ⅰ(502)上,通过直线导入器Ⅰ(502)控制狭缝(503)的位置;
所述软X射线起偏腔室组件(2)包括软X射线起偏腔室(201)以及设置于软X射线起偏腔室(201)内的多层膜起偏反射镜(202)、反射镜镜架(203)和光学固定平板(204),所述软X射线起偏腔室(201)与软X射线光源组件(1)连接,所述光学固定平板(204)固定于软X射线起偏腔室(201)底部,所述多层膜起偏反射镜(202)设置于反射镜镜架(203)上,所述反射镜镜架(203)可调整高度地设置于光学固定平板(204)上,并通过螺丝固定;
所述软X射线光强监测组件(6)包括波纹管连接件(601)、五通真空连接管(602)、同轴电极法兰(603)、BNC连接线(604)、光电二极管(605)、可见光滤片Ⅰ(606)、观察窗法兰(607)和直线导入器Ⅱ(608),所述五通真空连接管(602)分别与波纹管连接件(601)、同轴电极法兰(603)、直线导入器Ⅱ(608)和观察窗法兰(607)相连,所述光电二极管(605)通过BNC连接线(604)与同轴电极法兰(603)连接,所述光电二极管(605)固定于直线导入器Ⅱ(608)上,通过直线导入器Ⅱ(608)控制光电二极管(605)的位置,所述可见光滤片Ⅰ(606)固定于光电二极管(605)上,根据不同波长的软X射线选择不同材料的可见光滤片Ⅰ,通过改变波纹管连接件(601)长度以调整真空腔体的总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桌面型软X射线波段光学元件偏振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软X射线光源组件(1)包括相连接的软X射线光源(101)和光源控制柜(102),所述软X射线光源(101)为密封管式光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桌面型软X射线波段光学元件偏振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360°旋转组件(3)包括差分抽旋转法兰(301)和蜗轮蜗杆旋转机构(302),所述蜗轮蜗杆旋转机构(302)连接于软X射线起偏腔室组件(2)一端,驱动软X射线起偏腔室组件(2)旋转,所述差分抽旋转法兰(301)连接于软X射线起偏腔室组件(2)另一端,并与真空组件(4)连接,所述差分抽旋转法兰(301)和软X射线起偏腔室组件(2)之间采用双O圈动密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桌面型软X射线波段光学元件偏振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组件(4)包括四通真空连接管(401)、分子泵(402)、机械泵(403)和放气阀(404),所述四通真空连接管(401)分别连接360°旋转组件(3)、分子泵(402)和放气阀(404),所述分子泵(402)与机械泵(403)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00483.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