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EMS系统传达创伤院前急救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602324.0 | 申请日: | 2018-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623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07 |
发明(设计)人: | 梁旭光;周继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梁旭光 |
主分类号: | G16H40/20 | 分类号: | G16H40/20;G16H80/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50000 贵州省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急救 时间减少 院前急救 车载端 创伤 急救车 交接 医院急诊科 诊断和治疗 急救电话 录入信息 事故现场 完成信息 接收端 评估 救护车 确定性 转运 急诊 指派 传输 受理 记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EMS系统传达创伤院前急救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受理120、110指派电话或医院急救电话后,调派急救车和急救组,待急救车和急救组出发后打开EMS系统的车载端,开始记录;到达事故现场后,对现场进行评估;创伤患者的伤情评估;离开现场,利用EMS系统的车载端将录入信息发送给院内急救科的EMS系统的接收端;转运途中处置:利用EMS系统的车载端完成信息的传输,为院内急救人员争取时间;交接患者:救护车到达医院急诊科后,院前急救人员与院内接诊人员详细交接后对创伤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本发明使得急救派出时间减少了41.36%,急诊通过时间减少了50.16%,第一次确定性专科时间减少了37.59%。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EMS系统传达创伤院前急救的方法。
背景技术
院前急救作为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急诊医学体系的首要环节,尤其在重大创伤事件的事发现场,院前急救是抢救生命的重要保障。规范创伤院前急救流程、提高院前急救人员的创伤处置能力,给予创伤患者及时有效的现场抢救,是维护患者生命,防止患者再损伤,减轻患者痛苦,并快速安全地护送患者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救治,为医院院内救治赢得时间和条件的重要措施,对降低严重创伤的死亡率和致残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急救反应速度不足、院前与院内救治的脱节、创伤患者等待时间和获得确定治疗的时间较长等问题,成为保障成功救治严重创伤的关键问题之一。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利用EMS系统传达创伤院前急救的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利用EMS系统传达创伤院前急救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受理120、110指派电话或医院急救电话后,调派急救车和急救组,待急救车和急救组出发后打开EMS系统的车载端,开始记录;
b、到达事故现场后,对现场进行评估:院前急救人员在进入现场前,先对现场环境进行彻底全面的评估,充分了解事件的性质及救援的相关协作单位,准备充分的医疗准备以及完整的个人防护措施;
c、创伤患者的伤情评估;
d、离开现场,利用EMS系统的车载端将录入信息发送给院内急救科的EMS系统的接收端;
e、转运途中处置:在将创伤患者转运至医院的途中,要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持续进行抢救性工作,并对生命体征做详细记录,利用EMS系统的车载端完成信息的传输,为院内急救人员争取时间;
f、交接患者:救护车到达医院急诊科后,院前急救人员与院内接诊人员详细交接后对创伤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
优选的,在所述现场评估后查看现场是否发生突发公共事件,若是,则判断现场状态,向医院汇报,请示、或请求支援,现场检伤分类并记录。
优选的,所述伤情评估包括初次评估和二次评估,初次评估:对创伤患者进行快速全身检查,寻找可能在短时间内危机生命的致命伤,在6~8min内对创伤患者完成从头到脚的粗略查体,并在检查的同时指导助手进行必要的处理;所述二次评估:对伤员进行详细的全身检查,发现在初次评估没有发现或来不及处理的次要伤情,同时检查评定之前的治疗效果,并对潜在危险做判断。
优选的,在调配急救车或急救组时,选择就近、救急、就能力的原则。
优选的,在受理120、110指派电话或医院急救电话时,要了解和掌握创伤患者的身份和联系方式,呼救者的求助目的、伤情、现场地址、周围环境和接车地点。
本发明的利用EMS系统传达创伤院前急救的方法,能实现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达到零等待的目的,从而提高创伤患者的存活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利用EMS系统传达创伤院前急救的方法的流程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梁旭光,未经梁旭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0232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