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移动空调有效
申请号: | 201810602380.4 | 申请日: | 2018-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9489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7 |
发明(设计)人: | 林晨;刘和成;岳宝 | 申请(专利权)人: |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5/00 | 分类号: | F24F5/00;F24F13/30;F25B41/40 |
代理公司: | 北京友联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43 | 代理人: | 尚志峰;汪海屏 |
地址: | 528311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移动 空调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移动空调,包括:第一换热器,具有供冷媒进出的第一接口及第二接口;相变蓄能换热装置,包括第二换热器及相变蓄能工质,且第二换热器与相变蓄能工质之间能换热,第二换热器具有供冷媒进出的第三接口及第四接口;第一冷媒管路,与第一接口及第三接口连接;第二冷媒管路,与第二接口及第四接口连接。本方案提供的移动空调,制冷过程中向室内环境的产热量少,使用舒适,且无需再利用粗连接管路向室外排气,移动空调的灵活性和便利性提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移动空调。
背景技术
现有的移动空调具有冷量低、体积小、局部范围内降温效果比普通空调快等优点,且移动空调移动性好,可方便移动到需要制冷的空间和区域,尤其适用于无室外机安装空间的办公室、车间等场合,可实现即插即用,但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存在如下问题:现有移动空调需要向外散热的粗连接管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使用的灵活性和便利性,成为用户的一个使用疼点。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动空调。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动空调,包括:第一换热器,具有供冷媒进出的第一接口及第二接口;相变蓄能换热装置,包括第二换热器及相变蓄能工质,且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相变蓄能工质之间能换热,所述第二换热器具有供冷媒进出的第三接口及第四接口;第一冷媒管路,与所述第一接口及所述第三接口连接;第二冷媒管路,与所述第二接口及所述第四接口连接。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空调,其第二换热器与相变蓄能工质换热,相对于现有移动空调中第二换热器风冷换热并通过粗连接管路将其散发的热量外排的结构而言,本设计中第二换热器散发的热量被相变蓄能工质吸收,从而无需再通过粗连接管路引流对外排热,这样,移动空调的使用更具灵活性和便利性的优势,且相变蓄能工质可直接吸收第二换热器的热量进行蓄存,移动空调向室内制冷过程中向室内环境的产热量少,制冷运行的能效更高,对室内的制冷效率也更高,制冷使用体验感更好,同时,第二换热器处由风冷换热变为相变蓄能工质换热,利于提升产品的静音性能,尤其适于休息和办公场合,使移动空调便捷性、舒适性优势得到更充分地发挥。
另外,本发明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移动空调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冷媒管路包括:第一连通支路,与所述第一接口及所述第三接口连通,且所述第一连通支路导通时将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接通;和/或第一单向节流支路,与所述第一接口及所述第三接口连通,用于将来自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冷媒节流后输往所述第一换热器。
在本方案中,设置第一连通支路并使其在导通状态下将第一接口与第三接口接通,在移动空调制冷工况下,当检测到第二换热器的第三接口处的冷媒温度低于室温且具有一定的温差时,利用第一连通支路可以将第三接口处排出的冷媒直接经第一接口排入第一换热器中进行蒸发,而使冷媒进入第一换热器前无需经过节流,这样冷媒在第一换热器中进行蒸发过程时不会产生生硬的制冷效果,冷风更柔和舒适,尤其在无需使室内快速降温或对制冷度需求不太高的情况,可提升制冷舒适度,且这样的模式中第二换热器处的冷凝负荷小,这样可以充分利用相变蓄能工质在相变温度区间内温度能保持稳定的特点提升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的稳定性,利于维持房间温度舒适,且对相变蓄能工质冷量的利用率更高,利于保证移动空调运行高效性。
设置第一单向节流支路用于将来自于第二换热器的冷媒节流后输往第一换热器,不同于第一连通支路的冷媒传输功能,其中,第一单向节流支路将冷媒节流后输往第一换热器,这样,对于用户对制冷效率需求较高时,或说用户需要快速使室内降温时,可将冷媒节流后排往第一换热器进行蒸发,能提升制冷效率,满足用户制冷效率需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0238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