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片状结构分隔装置环路热管有效
申请号: | 201810603160.3 | 申请日: | 2018-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7449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6 |
发明(设计)人: | 郭春生;年显勃;马军;陈子昂;李言伟;江程;谷潇潇;薛于凡;李红云;武晓阳;辛华钰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大学 |
主分类号: | F28D15/04 | 分类号: | F28D15/04 |
代理公司: | 青岛清泰联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56 | 代理人: | 高洋 |
地址: | 264209 山东省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片状 结构 分隔 装置 环路 热管 | ||
一种环路热管,包括蒸发部、冷凝部和连接蒸发部和冷凝部的绝热部和回流部,流体在蒸发部吸热蒸发,经过绝热部进入冷凝部,在冷凝部内进行换热后冷凝,冷凝的流体通过回流管回到蒸发集管;所述蒸发部包括吸热管,吸热管内设置分隔装置,所述分隔装置是片状结构,所述片状结构在吸热管的横截面上设置;所述分隔装置为正方形和正八边形结构组成,所述正方形的边长等于正八边形的边长,所述正方形的四个边分别是四个不同的正八边形的边,正八变形的四个互相间隔的边分别是四个不同的正方形的边。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式结构的环路热管,在吸热管内存在汽液两相流动时,强化传热,同时减弱吸热管的振动,降低噪声水平。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热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环路热管。
背景技术
热管技术是1963年美国洛斯阿拉莫斯(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的乔治格罗佛(George Grover)发明的一种称为“热管”的传热元件,它充分利用了热传导原理与相变介质的快速热传递性质,透过热管将发热物体的热量迅速传递到热源外,其导热能力超过任何已知金属的导热能力。
热管技术以前被广泛应用在宇航、军工等行业,自从被引入散热器制造行业,使得人们改变了传统散热器的设计思路,摆脱了单纯依靠高风量电机来获得更好散热效果的单一散热模式,采用热管技术使得散热器获得满意的换热效果,开辟了散热行业新天地。目前热管广泛的应用于各种换热设备,其中包括核电领域,例如核电的余热利用等。
一方面,热管在蒸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携带液体到吸热管内,同时因为冷凝端的放热冷凝,从而使得冷凝端中存在液体,液体也不可避免的进入吸热管,从而使得吸热管内的流体是汽液混合物,同时热管在运行过程中会因为老化产生的不凝气体,不凝气体一般上升到热管上部的冷凝端,不凝气体的的存在导致热管冷凝端内的压力增加,压力使得液体向吸热管内流动。大大的影响了换热的效率。
另一方面,从吸热管出口到冷凝集管这一段,因为这一段的空间突然变大,空间的变化会导致气体的快速向上流出和聚集,因此空间变化会导致聚集的汽相(汽团)从吸热管位置进入冷凝集管,由于气(汽)液密度差,气团离开接管位置将迅速向上运动,而气团原空间位置被气团推离壁面的液体同时也将迅速回弹并撞击壁面,形成撞击现象。气(汽)液相越不连续,气团聚集越大,撞击能量越大。撞击现象会造成较大的噪声震动和机械冲击,对设备造成破坏。
此外,因为存在汽液问题,导致换热中汽体液体互相分开,使得汽体和液体之间不能进行充分的混合,影响换热效果,导致换热不均匀,局部温度过高或者过低。
本发明人在前面申请中也设计了多种解决上述问题的热管装置,例如多管式,但是此种装置在运行中发现,因为管子之间是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三根管子之间形成的空间A相对较小,因为空间A是三根管子的凸弧形成,因此空间A的大部分区域狭窄,会造成流体难于进入通过,造成流体短路,从而影响了流体的换热,无法起到很好的稳流作用。同时因为上述结构的多根管子组合在一起,制造困难。再例如2017102671998结构,虽然该结构解决了流体短路现象,但是却存在流通面积大大缩小的问题,导致流动阻力的增加。再例如2017102949490的环形分隔装置,环形结构中分隔装置采用环形结构,导致整体上分隔装置环空在周向上分隔不均匀,而且因为存在环形结构,使得环空的四个夹角的位置出现了小于90度的锐角,这会导致在小于90度的锐角部分存在流体流动短路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在前面发明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提供了一种新的热管,从而解决热管换热的情况下的存在的稳流不均匀的换热问题。使得气体和液体充分进行混合,提高了换热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的热管,从而解决前面出现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大学,未经山东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0316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无动力相变冷却系统
- 下一篇:均温板结构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