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铜纳米颗粒光热效应的海水淡化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605039.4 | 申请日: | 2018-06-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1547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1 |
发明(设计)人: | 甘志星;林雅雯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1/14 | 分类号: | C02F1/14;C02F1/44;C02F103/08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吴飞 |
地址: | 210024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纳米 颗粒 光热 效应 海水 淡化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铜纳米颗粒光热效应的海水淡化方法,包括下述步骤:先将铜纳米颗粒覆盖到纤维素膜上,然后使表面覆盖有铜纳米颗粒的纤维素膜置于待淡化的海水表面,采用光源照射该纤维素膜表面,使海水蒸发,收集蒸发出的水,实现海水淡化处理。铜纳米颗粒能近乎完全的、全方位的、宽频的吸收太阳光,高效地实现太阳能到热能的转换,表面多孔、高度亲水、能浮在水体表面、加快抽送输水的纤维素膜协同铜纳米颗粒的光热效应,使其能应用于自然界海水的蒸发过程,并大大提高了太阳能利用率和蒸发水的效率,可广泛运用于海水淡化,有利于实现能源的有效利用和对环境的保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海水淡化的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基于铜纳米颗粒光热效应的海水淡化方法,属于太阳能利用和海水淡化处理领域。
背景技术
地球上水的体积大约有13.6千万立方公里,海洋占了13.2千万立方公里(约97.2%);冰川和冰盖占了25000000立方公里(约1.8%);地下水占了13000000立方公里(约0.9%);湖泊、内陆海,和河里的淡水占了250000立方公里(约0.02%);大气中的水蒸气在任何已知的时候都占了13000立方公里(约0.001%),也就是说,真正可以被利用的水源不到0.1%。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只占地球上水体总量2.53%左右,其中近70%是固体冰川,即分布在两极地区和中、低纬度地区的高山冰川,还很难加以利用。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浅层地下水,储量约占全球淡水总储量的0.3%,只占全球总储水量的十万分之七。全世界真正有效利用的淡水资源每年约有9000立方千米,所以缺水已经是全世界面临的首要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地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地不断进步,淡水资源的压力不断增加,淡水资源的短缺越来越引起人类的重视,因此如何将海水淡化为可供人类饮用的淡水已成为21世纪研究的热点课题。
海水淡化是一个将海水转化为淡水的过程。最常见的方式是蒸馏法与反渗透法。蒸馏法是分离、纯化液态混合物的一种常用的方法,但是能耗太大,成本过高。反渗透法是通过反渗透膜可除去海水中99%以上的盐离子,得到可饮用的淡水;目前存在的问题仍然是操作压力偏高,能耗较大,另外海水中的Cl—对反渗透膜也有较大的污染,阻碍了反渗透技术在该领域的进一步推广。
另外,随着技术的跟进,海水淡化的成本要能越来越低,利用清洁能源太阳能进行海水淡化的技术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首先是太阳能作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有非常宽的光谱;其次是太阳能可独立运行,不受蒸汽、电力等条件限制,无污染、低能耗,运行安全稳定可靠,不消耗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常规能源,对能源紧缺、环保要求高的全世界都有很大应用价值。但仅通过太阳照射海水进行淡化处理,由于海水吸热慢、极少量转换成淡水,并且大气中的水蒸气在任何已知的时候都只占13000立方公里(约0.001%),这种单纯利用太阳能进行海水淡化的效率很低。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针对现有技术中海水淡化方法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铜纳米颗粒光热效应的海水淡化方法,该方法可对太阳能充分利用,提高海水淡化的效率。
技术方案: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基于铜纳米颗粒光热效应的海水淡化方法,包括下述步骤:先将铜纳米颗粒覆盖到纤维素膜上,然后将表面覆盖有铜纳米颗粒的纤维素膜置于待淡化的海水表面,采用光源照射该纤维素膜表面,铜纳米颗粒能近乎完全的、全方位的、宽频的吸收太阳光,将光能转换为热能,加热从纤维素膜的下端逐渐运动到纤维素顶端的海水,加快促使海水蒸发,收集蒸发出的水,实现海水淡化处理。
其中,照射光源一般可为太阳光、模拟太阳光或氙灯。纤维素膜为亲水纤维素膜,其孔径为微米级。优选的,纤维素膜为聚丙烯亲水膜、乙酸硝酸膜或聚四氟膜。铜纳米颗粒的质量与待淡化的海水体积有关,每淡化的30ml海水,对应所需的铜纳米颗粒的量大于等于5mg。
其中,铜纳米颗粒可采用现有任意方法制得,优选采用如下置换方法制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师范大学,未经南京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0503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