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切换悬架及其减震馈能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605214.X | 申请日: | 2018-06-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4431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20 |
发明(设计)人: | 孟庆华;李炳基;徐昊;葛盼盼;葛先科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G13/00 | 分类号: | B60G13/00;B60G13/14;B60G17/019 |
代理公司: | 杭州君度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240 | 代理人: | 黄前泽 |
地址: | 310018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切换 悬架 及其 减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切换悬架及其减震馈能方法。现有的车辆悬架只是单独的独立悬架或非独立悬架。本发明一种可切换悬架,包括馈能减震机构、分合组件和减振器。分合组件包括锁合公块、电机、丝杠、第一轮轴和第二轮轴。馈能减震机构包括连接架、弹簧、保护盖、线圈、安装架、磁铁、活塞杆、缸体和支承座。活塞杆由一体成型的连接杆和活塞体组成。连接杆的底端与活塞体连接,顶端与连接架固定。连接架与汽车底盘铰接。连接杆与下支承座构成滑动副。弹簧的两端与连接架、下支承座分别固定。连接杆上绕有线圈。本发明与传统的被动悬架相比,不仅可以降低车辆的固有频率,还可以有效的改善车辆行驶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车辆悬架控制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切换悬架及其减震馈能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全球环境问题与能源问题日益突出,节能减排成为了汽车产业的首要任务,传统的被动悬架将振动能量通过热能消耗掉,大部分主动悬架还需要额外的能源进行控制。如果能将振动能量进行回收并进行合理利用,不仅能有效提高汽车燃油经济性、降低环境污染,还能抑制振动,改善车辆行驶平顺性。为了更好的实行部分振动能量的回收,充分发挥每一部分的能量,馈能式主动悬架是一重大发展方向。
传统的被动悬架虽然结构简单、造价低廉且不消耗外部能源,但是,其参数固定,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乘坐舒适性和操纵稳定性的要求。
在现有的车辆悬架中,可以满足车辆行驶的要求,在行驶的稳定性和操纵舒适性上还可以进一步的改善,并且现有的车辆悬架只是单独的独立悬架或非独立悬架,这样一辆车就不能同时兼有独立悬架和非独立悬架的优点了,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切换悬架及其减震馈能方法。
本发明一种可切换悬架,包括馈能减震机构、分合组件和减振器。所述的分合组件包括锁合公块、电机、丝杠、第一轮轴和第二轮轴。两个减振器的一端均与汽车底盘铰接,另一端与第一轮轴、第二轮轴分别铰接。所述的第一轮轴、第二轮轴上均固定有加速度传感器。第一轮轴上固定有电机。电机的输出轴与丝杠的一端固定。锁合公块的内端与第一轮轴构成滑动副。锁合公块与丝杠构成螺旋副。锁合公块的外端端部设置有锁合凸起。第二轮轴的内端设置有锁合母块。锁合母块的上开设有与锁合凸起形状对应的锁合凹槽。锁合公块与锁合母块相对设置。
所述的馈能减震机构包括连接架、弹簧、保护盖、线圈、安装架、磁铁、活塞杆、缸体和支承座。所述的活塞杆由一体成型的连接杆和活塞体组成。所述连接杆的底端与活塞体连接,顶端与连接架固定。所述的连接架与汽车底盘铰接。连接杆与下支承座构成滑动副。弹簧的两端与连接架、下支承座分别固定。所述的保护盖的底部与下支承座固定。连接杆穿过保护盖。保护盖内固定有两个安装架。两个安装架的相对侧面上均开设有n个磁铁安装槽,1≤n≤20。两个安装架的所有磁铁安装槽内均嵌有磁铁。其中一个安装架上所有磁铁朝向连接杆的那端均为N极。另一个安装架上的所有磁铁朝向连接杆的那端均为S极。连接杆上绕有线圈。线圈位于两个安装架之间。
所述缸体的顶部与下支承座的底部固定。缸体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油口和第二油口。活塞杆上的活塞体与缸体的内腔构成滑动副。缸体的底部与支承座固定。馈能减震机构共有两个。两个馈能减震机构内的支承座与第一轮轴、第二轮轴分别铰接。
进一步地,本发明一种可切换悬架还包括液压系统。所述的液压系统包括油箱、滤油器、溢流阀、液压泵、比例流量阀和电磁换向阀。所述的电磁换向阀为三位四通换向阀。所述液压泵的入油口与油箱通过滤油器连通,出油口与溢流阀及比例流量阀的入油口连通。溢流阀的出油口与油箱连通。两个电磁换向阀的进油口均与比例流量阀的出油口连通,回油口均与油箱连通。
所述的活塞杆、缸体和下支承座构成一个活塞缸。缸体的第一油口与该活塞缸的有杆腔连通。缸体的第二油口与该活塞缸的无杆腔连通。两个电磁换向阀的第一工作油口与两个馈能减震机构内缸体的第一油口分别连通,第二工作油口与两个馈能减震机构内缸体的第二油口分别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未经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0521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铝合金挂车悬挂座
- 下一篇:减震器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