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锂离子电池劣化分类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612307.5 | 申请日: | 2018-06-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7286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2 |
发明(设计)人: | 谭晓军;梁永贤;范玉千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R31/367 | 分类号: | G01R31/367;G01R31/382;G01R31/389 |
代理公司: | 江门创颖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22 | 代理人: | 郭松敬;刘晓雪 |
地址: | 510275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bp 神经网络 锂离子电池 化分 方法 | ||
1.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锂离子电池劣化分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抽取一定样本的锂离子电池,并对这些样本的锂离子电池进行循环老化实验后进行评测,获取等效直流内阻谱与有效容量;在充电过程中,电池充入的总电量为电池的有效容量;所述等效直流内阻谱是根据锂离子电池评测得到的数据,建立在不同温度T与充放电倍率C条件下,Qcum/C0与充电等效内阻的关系曲线;其中,Qcum为评测过程中累计充电电量,C0为该锂离子电池的标称容量;
b.根据上述样本的锂离子电池循环老化实验 后的有效容量建立划分锂离子电池划分劣化等级的标准;
c.对锂离子电池的构建BP神经网络模型;
d.通过锂离子电池模型计算获得待测锂离子电池在充电过程中的样本参数,将样本参数输入上述BP神经网络模型后运算获取待测锂离子电池的劣化等级;其中,所述样本参数为T,C,R0.3,R0.5,R0.7,上述R0.3、R0.5、R0.7分别为Qcum/C0为0.3、0.5以及0.7下的充电等效内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锂离子电池劣化分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中对样本的锂离子电池进行循环老化实验的具体步骤包括:
a1.分别设定每个锂离子电池样本在循环老化实验中的温度T与充放电倍率C;
a2.对每个锂离子电池样本进行的循环老化实验;
a3.每循环一定次数后对锂离子电池进行一次评测,获得锂离子电池的有效容量Cn、充电等效内阻以及评测过程中累计充电电量Qcum;
a4.重复步骤a2及a3,直至当锂离子电池的Cn/C0小于0.7后,停止该电池的循环老化测试,其中C0为该锂离子电池的标称容量;
a5. 根据锂离子电池评测得到的数据,建立在不同温度T与充放电倍率C条件下,Qcum/C0与充电等效内阻的关系曲线,形成等效直流内阻谱。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锂离子电池劣化分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中锂离子电池划分劣化等级的标准为,当Cn/C0>0.9时,为一级劣化L1;当0.8<Cn/C0≤0.9时,为二级劣化L2;当0.7<Cn/C0≤0.8时,为三级劣化L3;当Cn/C0≤0.7时,为四级劣化L4;当锂离子电池达到四级劣化L4时,该锂离子电池的参数不参与构建BP神经网络模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锂离子电池劣化分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c的BP神经网络模型包含输入层、隐含层与输出层;其中,输入层有5个神经元X=(T,C,R0.3,R0.5,R0.7),隐含层有10个神经元Q=(q1,q2,…q10),输出层有3个神经元Y=(L1,L2,L3),锂离子电池的劣化等级为L=max(L1,L2,L3),隐含层输出向量为QO=(qO1,qO2,…qO10),输出层输入向量为YI=(yI1,yI2,yI3),输出层输出向量为YO=(yO1,yO2,yO3),输入层与隐含层之间的连接权值向量为W=(w1,w2,…w5),隐含层与输出层之间的连接权值向量为V=(v1,v2,…v10);上述R0.3、R0.5、R0.7分别为Qcum/C0为0.3、0.5以及0.7下的充电等效内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未经中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12307.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