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的抗拔混凝土灌注桩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810614922.X | 申请日: | 2018-06-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975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13 |
发明(设计)人: | 陈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D5/34 | 分类号: | E02D5/34;E02D31/12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1 | 代理人: | 杨志廷 |
地址: | 100000***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主筋 箍筋 混凝土灌注桩 隔离套管 抗拔 桩身 混凝土层 间隔排列 减小 桩侧摩阻力 泊松效应 方向延伸 隔离中心 环形形状 锚固连接 受力状态 拉应力 竖直 套接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的抗拔混凝土灌注桩结构,包括多根第一主筋、多根箍筋和一根中心主筋和一根隔离套管;其中,多根第一主筋均沿着竖直方向延伸设置并按照圆周方向依次间隔排列;箍筋为环形形状的箍筋,每根箍筋均围绕多根第一主筋形成的桩身上,并且多个箍筋沿着桩身自上而下间隔排列并与第一主筋固定连接;隔离套管套接在中心主筋的上半段;隔离套管用于隔离中心主筋的上半段与混凝土层;中心主筋的下半段与混凝土层锚固连接。本发明提供的新型的抗拔混凝土灌注桩结构,改善了桩身的受力状态,大大地减小了桩身所受的拉应力,同时也极好地控制了泊松效应导致桩侧摩阻力的减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混凝土灌注桩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的抗拔混凝土灌注桩结构。
背景技术
混凝土灌注桩作为一种深基础形式,利用桩身与桩周土之间的摩擦力来承担上部构筑物的荷载,并将上部荷载传递到深部较好的持力层;通常情况下,桩体承受的是竖直向下的压力,但是,在高地下水位地区或者对于高层建筑,基桩有时需要提供一定的抗拔力。
相对于抗压桩,抗拔桩的承载力完全来自于桩与桩周土之间的侧摩阻力。如图1、图2所示(即传统的抗拔混凝土灌注桩桩身钢筋结构布置图),其按照《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桩身通长布置数根至十余根主筋(即第一主筋1),主筋直径常为10-20mm;同时沿桩身等间距布置箍筋2,箍筋和主筋直径尺寸一般为6-10mm,间距宜为200~300mm;第一主筋1和箍筋2通过钢丝绑扎固定,形成混凝土灌注桩的钢筋笼。
传统的混凝土灌注桩通过桩顶主筋与上部建筑物基础连接,为建筑物提供抗拔力;随着桩顶受荷增加,桩顶逐渐产生向上的位移,桩侧摩阻力由浅及深逐渐发挥作用。抗拔桩在受力期间,整个桩身都是处于受拉状态;由于泊松效应,随着桩顶受荷增加,桩径逐渐变小,从而使得桩身与桩周土之间的法向应力减小,进而减小桩侧摩阻力,影响抗拔桩的抗拔性能。另外,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远远小于其抗压强度,因此,在工程地质条件极其复杂或极端情况下,桩身很容易由于受到的拉应力过大而超过了混凝土桩的抗拉强度,使得桩身发生断裂,造成桩基础的破坏。
因此,如何克服传统混凝土灌注桩的上述技术缺陷,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的新型的抗拔混凝土灌注桩结构,用以解决上述技术缺陷。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抗拔混凝土灌注桩结构,包括多根第一主筋(即普通主筋)、多根箍筋和一根中心主筋和一根隔离套管;
其中,多根所述第一主筋均沿着竖直方向延伸设置并按照圆周方向依次间隔排列;所述箍筋为环形形状的箍筋,每根所述箍筋均围绕多根所述第一主筋形成的桩身上,并且多个所述箍筋沿着所述桩身自上而下间隔排列并与第一主筋固定连接;
且所述中心主筋设置在多根所述第一主筋形成的桩身的中心处,并沿着竖直方向延伸设置;位于多根所述第一主筋形成的桩身内侧还设置有混凝土层;
所述隔离套管套接在所述中心主筋的上半段;所述隔离套管用于隔离所述中心主筋的上半段与所述混凝土层;所述中心主筋的下半段与所述混凝土层锚固连接。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案;多根所述第一主筋的底端向着所述中心主筋的底端倾斜延伸200mm,且所述中心主筋的底端分别与多根所述第一主筋的底端焊接连接。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案;所述隔离套管具体为塑料套管;所述隔离套管具体为PVC塑料套管。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案;所述隔离套管的内部还填充有润滑油层;所述润滑油层具体为黄油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交通大学,未经北京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1492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