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井下节流器选井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616016.3 | 申请日: | 2018-06-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0803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17 |
发明(设计)人: | 周舰;李克智;王锦昌;张凌筱;刘岳龙;赵润冬;陈旭;张立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北油气分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7/00 | 分类号: | E21B47/00;E21B47/06;E21B49/08 |
代理公司: | 郑州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19 | 代理人: | 陈浩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井下 节流 器选井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井下节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井下节流器选井方法。本发明通过综合考虑气井产能、举液能力和临界携液能力,提供了一种井下节流器选井方法,有效指导气井在不同的生产管径、压力和液气比条件下井下节流技术的选井条件。本发明弥补了相应领域的空白,发展完善了现有井下节流技术,提高了井下节流技术实施效果,保证气井有效防堵和高效排液,达到清洁生产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井下节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井下节流器选井方法。
背景技术
天然气是一种多组分的混合气态化石燃料,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容易生成天然气水合物,从而容易堵塞井筒和采气管道,故在天然气开采过程中需要防止形成天然气水合物,降低水合物堵塞对生产的影响。
井下节流技术作为一项低成本、清洁防治水合物技术,广泛应用于产水气田开发过程中。井下节流技术是将节流器安装在油管适当位置,使天然气的节流降压膨胀过程发生在井内,同时利用地温对节流后的气流进行加热,使节流后的气流温度能得到大幅度回升,高于节流后气流压力条件下的水合物生成温度,从而达到防治水合物在井筒和地面管线生成的目的。
申请号为201610428737.2的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确定井下节流器合理打捞时机的方法,该方法根据产能差示曲线和油管动态曲线确定井下节流器的打捞时机,使井下节流器由被动打捞转变为主动式打捞。但是该文件只公开了打捞节流器时机的方法,没有涉及何时下放节流器的内容。
产水气井安装井下节流器后,井筒会增加额外的节流压降损耗,容易造成高压能量的浪费。当气井储层井底压力较低时,用于节流压降消耗的压力值很小,节流器节流降压作用就会减弱,防治水合物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当气井产液量大或液气比高时,将液体从井底举升至井口所需要的单位举液压力就会增大,一旦气井井底流压小于节流压降和井筒举液压力之和时,气井就会因为能量不足而举不起液,造成井筒逐渐积液,严重时发生水淹停产,极大限制气井产能发挥。而目前国内外对井下节流技术应用界限理论研究尚处于空白,也难以系统定论井下节流技术的适用条件(井下节流技术在国内仅应用于低产液或低液气比气田),严重制约了井下节流技术发展和推广。
因此,急需建立一套系统有效的井下节流技术应用界限识别方法,弥补这一领域的空白,提高井下节流技术实施效果,保证气井有效防堵和高效排液,达到清洁生产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井下节流器选井方法,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法有效判断气井是否适用井下节流技术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方案提供了一种井下节流器选井方法,包括:
方法方案一,包括以下步骤:
确定气井流入曲线和油管流出曲线;
确定气井配产气量,并根据所述气井流入曲线和油管流出曲线确定对应的气井井底流压值和油管举液压力值;
如果所述气井井底流压值大于所述油管举液压力值,则判定气井具备下入井下节流器的压力条件;
如果气井具备下入井下节流器的压力条件,则根据气井临界携液理论计算得到全井筒不同位置处对应的临界携液气流量以及气井的最大临界携液气流量;
当所述气井配产气量大于所述最大临界携液气流量时,判定气井具备下入井下节流器的气量条件;
如果所述气井满足所述压力条件和所述气量条件,则判定所述气井适合下放井下节流器。
方法方案二,在方法方案一的基础上,基于气井地层静压力、测试产气量、测试井底流压以及一点法产能方程计算得到所述气井流入曲线;所述一点法产能方程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北油气分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北油气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1601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