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欧根纱脱胎夹纻漆像的制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618964.0 | 申请日: | 2018-06-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9546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02 |
发明(设计)人: | 刘元元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山学院 |
主分类号: | B44C5/00 | 分类号: | B44C5/00;B44C1/20;B44C1/22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任晨晨 |
地址: | 2450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欧根纱 脱胎 夹纻漆像 制作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欧根纱脱胎夹纻漆像的制作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使用欧根纱作为脱胎夹纻,控制裱糊欧根纱的衔接,每一遍拼贴时接口处交错开,漆糊采用白芨和生漆调和制成,使得干燥速度加快,而且,使用棕榈绳做内部龙骨,用漆糊填平,保证胎体容易变形,更加牢固。而且,使产品形象多变,更容易造型,丰富漆像的造型。采用纳米珍珠粉抛光,漆像更深邃,形象更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漆器制作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欧根纱脱胎夹纻漆像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夹纻又称夹纾、挟纻。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手工艺,作为漆塑像的方法,先用泥塑成胎,后用漆把麻布贴在泥胎外面,待漆干后,反复再涂多次,最后把泥胎取空,因此又有“脱空像”之称。用这种方法塑像不但柔和和逼真,而且质地很轻,因此又称“行像”。
夹纻漆器的方法是传统漆工艺中内胎骨架构成方法之一,最晚在公元四世纪时其制作技术就已经成熟。夹纻之兴,实与六朝以来佛教造像有着极密切的关系。相传印度有所谓“行像”的传统,“行像”就是宗教庆典时迎请佛像,必须把佛像请出寺院以外,类似现在的绕境,我们现在依然可见这种仪式于印度出现。
夹纻漆像又称为“脱胎夹纻”,大都是用来塑造雕像,可以说是最早的翻模技术由于立体塑像其造形不是几何的圆或方形,因此用木胎反而费事,所以是以泥土为胎,先将完整的造形以泥塑作成,之后再以纻麻(夏布)及生漆调瓦灰层层交错。由于生漆加上细瓦灰具有水泥般的坚固强度,加上纻麻的张力,犹如建造房子,纻麻就是钢筋,生漆瓦灰即水泥。当纻麻与生漆纵横交错五至六层后,待其干固,便将泥形土胎挖空,由是成为内心中空的生漆造像基形,表面再以生漆调色加以打磨装饰。
但是,制作过程胎体容易变形、造型简单且单一等问题限制了夹纻漆像的发展。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欧根纱脱胎夹纻漆像的制作方法,以棕榈丝编织为绳,做内部龙骨支撑,将白芨和生漆调和为漆糊裱糊欧根纱和棕榈绳,使成品粘性更好,胎体稳定性更好。
本发明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欧根纱脱胎夹纻漆像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根据设计图制作基本形态,刻出结构线,修形,结构线以外坑洞用水性原子灰补平;
2)干透后,表面均匀地刷脱模剂;
3)刻掉的结构线部分用棕榈绳裱到凹槽里,用漆糊填平,干燥;
4)上涂红推光漆,表面均匀地刷一道,干透后再刷,共三遍;
5)裱糊欧根纱,然后,在裱糊欧根纱的表面刷生漆,待生漆完全干燥后,在形体上刷一道漆糊,然后放置荫房干燥;
6)重复步骤5)4-5遍;
7)最后一道漆糊充分干燥后,脱去欧根纱胎;
8)脱胎后,整理内外两面,粗糙的部分打磨清楚,直到表面光滑;
9)抛光,即得。
步骤1)中利用细瓷土制作基本形态。
步骤1)中用刻刀刻出结构线,其目的使物体不易变形。
进一步的,步骤1)修形采用水砂纸。
步骤2)中均匀的刷至少三道脱模剂,所述脱模剂选自洗涤剂或浆糊胶水;三道量为100 克,保证脱模剂薄涂不流挂;
步骤3)中所述棕榈绳使用前在生漆里浸泡24小时,取出垂直阴干后使用。
步骤3)中所述干燥是指温度24℃—28℃,湿度80%-86%条件下2天彻底干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山学院,未经黄山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1896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油压与电铸硬金复合制作工艺
- 下一篇:一种石榴胎漆器及其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