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先验梯度约束的四维电阻率跨孔CT监测成像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620735.2 | 申请日: | 2018-06-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0182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26 |
发明(设计)人: | 刘斌;庞永昊;刘征宇;刘沈华;王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V3/38 | 分类号: | G01V3/38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李琳 |
地址: | 250014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阻率 反演 四维 地质构造 先验 观测空间 梯度约束 重点监测 电极 钻孔 成像 监测 探测 环境状态信息 电导率图像 场地条件 初始模型 地球物理 动态变化 监测区域 目标函数 区域布置 时间要求 探测结果 先验信息 预先判断 目标体 全空间 迭代 网格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先验梯度约束的四维电阻率跨孔CT监测成像方法,利用多元地球物理手段进行探测,确定地质构造与环境状态信息,并根据探测结果划分重点监测区域;根据场地条件在选定的重点监测区域布置钻孔,钻孔内布置电极,形成四维跨孔电阻率CT的观测空间;在观测空间内确定正反演模型的范围,依据需要的精度和时间要求,确定电极间距以及正反演所建模型的网格大小;开展全空间四维电阻率跨孔CT方法进行监测,构造四维电阻率反演目标函数与反演方程;以探测的地质构造为指导,确定反演过程的初始模型,预先判断目标体的主要运移方向,作为先验信息,不断反演迭代得到一组电阻率反演结果,获得所监测区域动态变化的电导率图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先验梯度约束的四维电阻率跨孔CT监测成像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四维电阻率监测方法已经广泛的应用于环境监测,工程建设和水文地球物理研究等领域。跨孔勘察技术提供了比地面勘测上更高的分辨率和深度穿透能力。其测量传感器布置于钻孔中,信号不随深度衰减,有效的避免了工作现场中随机噪声的干扰。四维跨孔电阻率CT监测方法结合了跨孔勘察和四维电阻率层析成像技术的优势,是一种精细化监测的好手段。
目前,四维电法监测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存在以下关键问题,尚未解决:
其一,由于监测区域的地质环境复杂,被监测过程是动态变化的,采集的电阻数据十分复杂。使得四维反演方程的病态程度高,极易出现假异常,对目标体的定位不准确。
其二,现有的四维电阻率沿不同方向变化的敏感性是相同的。然而,在实际监测某些特定过程时,例如地下水运移,灌浆过程等,人们往往可以预先判断其运移的主要方向,这种先验信息并没有加到反演方程中。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先验梯度约束的四维电阻率跨孔CT监测成像方法,本发明通过增加先验信息约束的方法改进反演方程,以突显电阻率在反演迭代过程中沿某一“主要方向”的时间演化特性,同时压制其他方向的演化特性,进而更有针对性的捕获目标体的时空位置、展布形态、运移路径和演化趋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先验梯度约束的四维电阻率跨孔CT监测成像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利用多元地球物理手段进行探测,确定地质构造与环境状态信息,并根据探测结果划分重点监测区域;
根据场地条件在选定的重点监测区域布置钻孔,钻孔内布置电极,形成四维跨孔电阻率CT的观测空间;
在观测空间内确定正反演模型的范围,依据需要的精度和时间要求,确定电极间距以及正反演所建模型的网格大小;
开展全空间四维电阻率跨孔CT方法进行监测,构造四维电阻率反演目标函数与反演方程;
以探测的地质构造为指导,确定反演过程的初始模型,预先判断目标体的主要运移方向,作为先验信息,不断反演迭代得到一组电阻率反演结果,获得所监测区域动态变化的电导率图像。
进一步的,上述方法还包括根据获得的所监测区域动态变化的电导率图像,结合地质情况,解译目标体的时空位置、展布形态、运移路径和演化趋势。
进一步的,钻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选取合适地点,不需要严格的围成矩形,但尽量分布在目标体的四周。
进一步的,开展全空间四维电阻率跨孔CT精细监测时,利用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或三个以上钻孔形成三维立体观测空间。
进一步的,在钻孔内布置测线,测线上均匀分布多个电极点,形成点源三维电场,对孔间地质结构进行多次覆盖采集和数据分析。
进一步的,所述四维电阻率反演目标函数为数据误差项、空间光滑约束项和时间光滑约束项之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大学,未经山东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2073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