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抗拔桩及抗拔桩的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622262.X | 申请日: | 2018-06-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779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19 |
发明(设计)人: | 左熹;倪红;周桂云;顾荣蓉 | 申请(专利权)人: | 金陵科技学院 |
主分类号: | E02D5/48 | 分类号: | E02D5/48;E02D5/50;E02D5/52;E02D31/12 |
代理公司: | 南京钟山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52 | 代理人: | 戴朝荣 |
地址: | 21116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桩体 抗拔桩 桩身 水泥浆 抗拔 流道 建筑施工技术 倒钩部 咬合部 组合桩 土层 施工 咬合 贯通 体内 | ||
本发明公开一种抗拔桩及抗拔桩的施工方法,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抗拔桩的抗拔能力不高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两种解决的技术方案;第一、二技术方案中,都是通过设置一个桩体和多个桩身的结构,桩身与桩身之间的连接处向外突出构成的咬合部/倒钩部能够用于与建筑土层相互咬合,提高其抗拔能力;第一种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一个贯通的水泥浆流道,加强整个桩体的强度;第二种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多个子桩体组合成组合桩体的结构,使得桩身的长度可通过增加或减少子桩体来实现,能够因地制宜,通过在各个子桩体内设置直径上大下小的水泥浆流道,使得组合后的桩体能够形成一个整体,加强子桩体与子桩体之间连接的强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抗拔桩及抗拔桩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公开号为CN102363956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抗拔桩,针对抗拔桩因受到地下水的浮力以及桩体之间采用焊接而强度不高导致其抗拔能力弱的技术问题,在其说明书中公开了如下技术方案;其通过加大桩体整个面对地下土层的摩擦力,增加桩与桩之间的连接强度并且提高桩体对地下水的浮力的抗力,采用实心结构的桩,桩与桩之间通过连接板和螺栓等紧固件紧固连接,并且板块之间的重叠处均焊接设置。由于桩体长期埋设在地面下,焊缝处或螺栓等金属紧固件容易遇到水气而锈蚀,破坏桩与桩之间的连接强度,从而降低抗拔桩的抗拔能力。
公开号为CN100585092C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抗压抗拔桩基的成桩方法,针对直柱状的灌注桩,其承压力和抗压抗拔能力均有限的技术问题,在其说明书中公开了如下技术方案;采用钢筋和混凝土构成的桩基主体,钢筋在桩基主体的底部向外扩张,在桩基主体的底部形成径向尺寸大于桩基主体部分的大头状的底盘,但是这样结构的桩基需要在钢管模的管壁上额外加工出多个用于放入钢筋的通孔,并且在将钢管模打入地基内时,需要二次打击钢筋,使得钢筋露出钢管膜,施工工艺较为繁琐。
公开号为105133599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抗拔桩,针对桩体与周围土质的摩擦力仅为桩身的外壁提供,抗拔能力不高的技术问题,在其说明书中公开了如下技术方案;通过在桩身上设置多个台阶部,使得桩体在各个土层中都能得到良好的抗拔力,但是桩身为实心结构,相邻两个桩身之间的连接是通过在桩体的长度方向上开设连接孔,这样结构的桩身制造难度较大,并且如果结合公开号CN100585092C公开的灌注方法的话,将会出现桩身之间的连接强度问题,会由于桩身之间的连接强度远小于桩体的抗拔力,容易出现桩身之间被拉开甚至桩身之间的连接处被拉断的缺陷。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抗拔能力更强的抗拔桩;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施工工艺更为简单的抗拔桩的施工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的第一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第一种技术方案:
一种抗拔桩,其特征在于:包括桩体、形成所述桩体的多个桩身以及贯穿所述桩体的水泥浆流道,多个所述的桩身依次固定设置,各个所述的桩身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的横向宽度大于所述第二端部的横向宽度,相邻两个所述的桩身中一个所述桩身的第二端部与另一个所述桩身的第一端部固定设置,所述第一、二端部的连接处向外突出构成所述抗拔桩与建筑土层相互咬合的咬合部/倒钩部。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各个所述的桩身上设置有至少一个与所述水泥浆流道相通的通孔。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各个所述的桩身具有自上至下逐渐减小的外径。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多个所述的桩身一体形成所述的桩体。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各个所述的桩身呈圆台状,所述的第一、二端部呈圆形。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的第一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第二种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金陵科技学院,未经金陵科技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2226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