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霉菌的密闭式培养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624296.2 | 申请日: | 2018-06-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5971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04 |
发明(设计)人: | 韩涛;张芳;杨雪妮;孟鹏;戴明;高宇;何孟杭;林松;李晨熙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2N1/14 | 分类号: | C12N1/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50000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霉菌 密闭式 培养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霉菌的密闭式培养方法,该方法经过称样、稀释、倾注等步骤,获得琼脂平板,并将所有的琼脂平板按照1个琼脂平板和至少1个无菌空白培养皿的比例,转移至气密装置中,排出多余空气封口后形成密封状态,于28℃恒温培养箱内培养。在所述的密闭式培养方法中,处于密封状态的气密装置,将其内部空间与外界环境隔离,并阻断了物质的交换,从而杜绝琼脂平板上生长的霉菌及其孢子的扩散、以及逃逸至气密装置的外部环境引起环境污染和健康危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霉菌的密闭式培养方法。
背景技术
霉菌是丝状真菌的统称,广泛分布于土壤、水、空气等自然环境中。一些有害真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可破坏食物结构、造成食物营养损耗,每年由此造成的食物损失达5 %~10 %。此外,食品中生长的霉菌在进入人体后,极易损害人体健康,霉菌形成的有毒有害产物(如真菌毒素等),可引起人类的急慢性食物中毒。所以食品中霉菌的检测是评判食品质量是否合格、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年来随着霉菌及霉菌毒素污染所造成的损失逐渐被人们所高度重视,世界各国纷纷制订食品中霉菌的各种限量标准,同时加强对霉菌检测技术的研究,并不断提出新的见解,完善该项技术。我国随着食品安全网的逐渐建立和建全,也将霉菌作为评价食品卫生质量的指示菌,并以霉菌数来判定食品被污染的程度。在食品检测和食品卫生质量评定中,霉菌的检测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检测项目。我国在2011年颁布了国家标准GB2761-2011《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其它许多种类的食品也制定了霉菌的卫生标准。因此,各级食品监督检测机构全面开展霉菌的检测工作。
霉菌生理和形态复杂多样,其生长发育受各种外界条件和自身因素的影响,培养环境中氧气的多少对霉菌的影响巨大。充足的氧气是霉菌正常生长发育的基础,一般空气中氧气含量为21 %,霉菌利用空气中的氧气即可正常生长发育。霉菌生长过程中不断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而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是衡量霉菌能否正常生长的重要指标。如果培养环境的氧气充足,而二氧化碳含量不超过0.03 %时,霉菌可正常生长;如果氧气浓度太低,二氧化碳含量达到5 %时,霉菌将停止生长。霉菌不同的发育阶段对微氧胁迫的应激反应也各不相同:如果菌丝生长阶段缺氧,菌丝生长会受阻,导致生长缓慢或停止生长,且菌丝易衰老、死亡;子实体分化期间如果缺氧,原基则无法分化;如果发育期间缺氧,子实体会成畸形,甚至难以形成。
霉菌的菌落较大,质地疏松,外观干燥,不透明,呈蛛网状、绒毛状或棉絮状。霉菌菌落由孢子和菌丝组成,菌丝粗而长、易蔓延,甚至可扩展至整个培养皿。霉菌的孢子各种各样,具有小、轻、干、多、以及形态色泽各异、休眠期长和抗逆性强等特点,每个个体所产生的孢子数量巨大,有时达几千亿甚至更多。霉菌的繁殖能力极强,其任何一个孢子或者菌丝体上任一片段在适宜条件下都能发展成新的个体。霉菌孢子可通过空气传播使霉菌在培养中易随处散播、繁殖,从而造成污染和霉变。所以进行霉菌实验操作时应保持实验室平静、动作轻柔、减少空气流动,实验后应立刻将所有的霉菌培养物高压灭菌,防止进一步扩散。常规霉菌检测的培养过程中,为了维持充足的氧气供给通常需要保持空气的畅通,所以恒温培养箱的空气循环系统将主动促使空气流动,但是空气的流动可造成早期发育形成的霉菌孢子在培养皿内散落形成新的菌落,也会导致霉菌孢子溢出培养皿、扩散至外部造成大范围的环境污染,引起交叉污染和外部侵染,而环境中悬浮的孢子将严重污染后期其它霉菌的培养和检测。此外,在观察霉菌菌落时,培养皿的反转、移动将进一步加剧霉菌孢子的扩散。
因此,霉菌项目检测过程中霉菌孢子的扩散及污染是一种常见而又非常棘手的问题,始终困扰着相关科技人员,且目前无有效的控制措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霉菌的密闭式培养方法,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所述的霉菌的密闭式培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 称取适量样品至均质袋中,补充适量无菌缓冲液(缓冲液与样品的比例为10:1),用拍击式均质器拍打2 min,制成1:10的样品稀释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未经福建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2429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