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磷酸基团的混凝土增效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625131.7 | 申请日: | 2018-06-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4103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8 |
发明(设计)人: | 李达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腾昊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F230/02 | 分类号: | C08F230/02;C08F220/60;C04B24/24 |
代理公司: | 汕头兴邦华腾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4547 | 代理人: | 张树峰 |
地址: | 511500 广东省清远市新城西46号***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磷酸 基团 混凝土 增效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含磷酸基团的混凝土增效剂及其制备方法,其步骤如下:(1)将茶皂素、异丙烯磷酸、甲基丙烯酰胺基丙酯三甲基氯化铵和水加入到反应罐中,开启搅拌并升温;(2)待升温至60℃~120℃后开始滴加质量百分比浓度为1~10%的引发剂溶液,此引发剂溶液由所述引发剂和部分所述水配制而成,滴加时间控制在3~5小时,滴加时温度控制在90℃~120℃;(3)滴加完后加入无机碱保持温度继续反应1~3小时,降温出料,即得所述混凝土增效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精细化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含磷酸基团的混凝土增效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混凝土因为具有一系列的优点而成为目前全世界用量最大和使用范围最广的材料。研究资料表明,在常规环境下混凝土中有约有20%~30%的水泥并未参与水化反应,只起到微细集料填充作用,不能有效发挥水泥强度,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的减水剂对水泥吸附等的影响机理不同,在掺加到一定程度后,对混凝土就很难再起作用,其经济性及施工性难以得到保障。如何开发新的混凝土外加剂来解决上述问题,将富余的水泥节省下来的同时又能保障混凝土的基本性能及强度,对混凝土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混凝土增效剂是通过提高水泥颗粒及矿物细集料的分散度,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一单位水泥分子的作用,激发减水剂的性能。由于水泥颗粒更分散,水泥的水化作用更充分,即绝大部分的水泥颗粒经过和水、砂、石等充分混合搅拌后,进而能和它周边的其它材料(如减水剂)充分接触并发生反应,从而增强混凝土的综合性能,并节省混凝土中原有的水泥用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含磷酸基团的混凝土增效剂。本混凝土增效剂是一种新型的混凝土外加剂,对于对于中低强度等级混凝土,既能减少水泥用量,同时又能保证其工作性、强度和耐久性,有着广范的应用前景。
发明内容
因此,针对以上内容,本发明提供一种含磷酸基团的混凝土增效剂及其制备方法,该混凝土增效剂是一种新型的混凝土外加剂,对于对于中低强度等级混凝土,既能减少水泥用量,同时又能保证其工作性、强度和耐久性,有着广范的应用前景。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含磷酸基团的混凝土增效剂,主要由下述质量份数配比的原料组分制成:
所述引发剂为过硫酸钠、过硫酸钾和过硫酸铵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所述无机碱为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碳酸钠、碳酸钾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一种含磷酸基团的混凝土增效剂的制备方法,通过如下步骤实现:
(1)将茶皂素、异丙烯磷酸、甲基丙烯酰胺基丙酯三甲基氯化铵和水加入到反应罐中,开启搅拌并升温;
(2)待升温至60℃~120℃后开始滴加质量百分比浓度为1~10%的引发剂溶液,此引发剂溶液由所述引发剂和部分所述水配制而成,滴加时间控制在3~5小时,滴加时温度控制在90℃~120℃;
(3)滴加完后加入无机碱保持温度继续反应1~3小时,降温出料,即得所述混凝土增效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显著效果:
1、以茶皂素为基础原料,加入多种改性剂对其进行改性,从而引入磷酸基团、酰胺基团、酯基等,提高产品的性能。
2、该产品无毒无害,使用不受季节和区域限制,便于运输和储存;
3、该产品生产工艺简单、条件温和,生产过程加料、条件都容易控制,整个工艺过程无“三废”排出,是一种绿色环保型、无污染清洁化生产工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阐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腾昊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广东腾昊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2513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水性丙烯酸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四重形状记忆水凝胶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