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工业、生活混合污水处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630614.6 | 申请日: | 2018-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936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13 |
发明(设计)人: | 邵嘉慧;何义亮;李彭;任龙飞;余凯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101/30;C02F101/16 |
代理公司: | 上海旭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0 | 代理人: | 郑立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过滤 混合污水处理 沉淀 污染物去除效率 人工湿地处理 厂区绿化 出水水质 氮磷去除 立体生态 受纳水体 水质功能 纤维转盘 有机融合 植物景观 紫外消毒 耦合 粗格栅 景观性 细格栅 灭菌 污泥 复氧 无臭 去除 水厂 复活 净化 衔接 | ||
1.一种工业、生活混合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主要步骤:
(1)进水通入粗格栅间去除悬浮物、漂浮物、不溶物,然后通入提升泵房,经过提升后得到产物1;
(2)所述产物1通入细格栅间,所述细格栅间的栅条间隙小于所述粗格栅间;通过所述细格栅间再次去除悬浮物、漂浮物、不溶物,之后经沉砂池沉淀颗粒污染物,得到干砂和产物2;
(3)所述产物2进入植物-填料耦合立体生态净化池,应用植物、微生物、外加填料及植物根系上生长的生物膜的耦合作用,实现生物脱氮除磷以及去除痕量有机物,得到产物3;
(4)所述产物3通入配水井-污泥泵房进行沉淀,去除沉淀的污泥以后,得到产物4;
(5)所述产物4通入二沉池进行第二次沉淀,去除第二次沉淀的污泥以后,得到产物5;
(6)将所述产物5分为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通入纤维转盘滤池处理,再经装有纳米纤维网的紫外消毒池进行消毒和污染物的强化去除,得到产物6;
(7)所述产物5的所述第二部分通入人工湿地处理,得到产物7;
(8)将所述产物6和所述产物7混合通入复氧池复氧后排出,污水处理完毕。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业、生活混合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粗格栅间与所述提升泵房合建;所述粗格栅间的栅条间隙为20-100mm;过栅流速设置为0.6-1.0m/s;潜水排泥泵泵位设置为3-4个。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业、生活混合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细格栅间与所述沉砂池合建;所述细格栅间的栅条间隙为2-20mm;过栅流速设置为0.6-1.0m/s。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业、生活混合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填料耦合立体生态净化池内种植挺水植物,包括:芦苇、香蒲、花叶芦荻、茭草、美人蕉、风车草、水莎草、纸莎草;使用鼓风机房为植物提供溶解氧;所述外加填料为球状或片状,借助其吸附能力为微生物和浮游生物提供栖息场所和天然食物;所述植物-填料耦合立体生态净化池内使用智能加药系统,通过对进水流量、硝酸盐及总磷浓度的实时在线监测,自动调节外加碳源和除磷药剂的投加量,实现水量水质的联动控制,降低污水厂运行成本,其上方加盖遮蔽物用于控制臭气扩散。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工业、生活混合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参数还包括氨态氮、亚硝态氮以及硝态氮浓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业、生活混合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水井和所述污泥泵房合建;所述二沉池的污泥回流比为100%。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业、生活混合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产物5的第一部分比例为60%-100%,所述产物5的第二部分比例为0-40%,所述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的比例相加为100%;所述人工湿地系统细分为多个单元,轮候进水,以确保布水均匀;所述人工湿地内种植水生湿地植物,包括:芦苇、香蒲、花叶芦荻、茭草、美人蕉、风车草、水莎草、纸莎草、芦荻、再力花、香根草;所述产物7通过收集管收集。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业、生活混合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紫外消毒池的紫外线计量不低于20mJ/cm2。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业、生活混合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纤维网包括纳米颗粒、纳米颗粒胶体以及纳米颗粒胶体载体;所述纳米颗粒为二氧化钛、氧化铋、铋的含氧酸盐、氧化锌、硫化锌、硫化镉、金属-有机框架、碳纳米管、氧化石墨烯、还原氧化石墨烯、二氧化钛-还原氧化石墨烯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纳米颗粒胶体采用分别配制的体积比为3-5:1的无水乙醇、纳米颗粒,和体积比为500-600:10-15:1的无水乙醇、超纯水、硝酸,搅拌20-60分钟,经25摄氏度环境陈化12-48小时后制得。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工业、生活混合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颗粒胶体载体包括玻璃纤维网、玻璃纤维布、无纺布、有机玻璃、天然粘土、树脂中的一种,所述纳米颗粒胶体载体经200-500℃高温预处理1-2小时后自然冷却,充分浸润在配置好的所述纳米颗粒胶体中2-30分钟,以100-600mm/分钟的速度提拉,在25摄氏度、通风环境中自然晾干,重复2-3次后制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30614.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低浓度有机污水处理系统
- 下一篇:大型人工湖入湖水质净化装置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