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加热聚合物固态电池在审
申请号: | 201810631749.4 | 申请日: | 2018-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321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16 |
发明(设计)人: | 张壁;曹勇;苏峰;王义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0525 | 分类号: | H01M10/0525;H01M10/0585;H01M10/615;H01M10/654;H01M10/6571 |
代理公司: | 合肥天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5 | 代理人: | 王丽丽;金凯 |
地址: | 230011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极耳 聚合物固态 负极片 自加热 电池 聚合物电解质 金属箔片 正极片 温感 固态聚合物锂离子电池 聚合物锂离子电池 终端 激活 电池放电容量 负极 负极连接 极耳焊接 熔融状态 导电率 电解液 三电极 阳极层 锂离子 贴合 断开 延伸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加热聚合物固态电池,包括正极片、负极片及贴合在负极片外侧金属箔片,所述正极片与负极片之间设有聚合物固态电解液,所述金属箔片上设有两个极耳,其中一个极耳与负极连接,且该极耳与所有阳极层的极耳焊接在一起;另一个极耳延伸到电池外形成激活终端,该激活终端与负极之间的切换由温感仪控制。本发明采用三电极自加热技术使得聚合物锂离子电池自动升温至指定温度,后通过温感仪将其断开使得电池的聚合物电解质在此温度下达到熔融状态,即达到聚合物电解质最佳工作温度。本发明可以很好的解决固态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在常温或低温下锂离子导电率较低、电池放电容量降低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加热聚合物固态电池。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因具有比能量大,质量轻,循环寿命好,自放电率低,无记忆效应及对环境友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国防工业、电动行业、空间技术等大型应用领域。但是目前传统锂离子电池已经不能满足对高能量密度储能设备不断增加的需求。金属锂由于其高比容量(3860 mA·h/g)和低电化学势(–3.040 V 相对于标准氢电极)被认为是理想的高能量密度负极材料。然而金属锂负极在液态电解液中使用面临诸多问题,如不稳定的固态电解质膜(SEI)、循环过程中不可控的锂枝晶生长以及持续不断的金属锂与电解液之间的反应。并且液态电池容易发生液态电解液的泄漏和燃烧,多孔隔膜在循环过程中易被产生的锂枝晶刺穿而发生短路,产生过热或引起爆炸等安全问题,严重限制了锂离子电池在高安全、长循环寿命和环境友好型储能设备方面的发展。固态电解质由于不泄漏、易封装及工作温度范围宽等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易操作性。并且固态电解质具有较宽的电化学稳定窗口,可与高电压的电极材料配合使用,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固态电解质具有高的机械强度,可以在电池循环过程中有效抑制锂枝晶的刺穿,使具有高理论能量密度的金属锂作为负极成为可能。因此,固态电解质为实现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的金属锂电池的发展带来了曙光。然而,在常温或在更低的温度下采用聚合物电解质的全固态电池的电导率较低,且温度越低,聚合物电解质的电导率就越低。当电导率下降之后,电解质传导活性离子的能力就下降,表现为电池内部反应的阻力就会增加(这个阻力在电化学里面用阻抗表示),造成放电能力下降,即容量下降。因此,需要开发一种新的技术方案解决采用聚合物电解质的全固态电池常温使用容量下降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加热聚合物固态电池,能显著改善采用聚合物电解质的全固态电池常温使用容量下降的问题,且制备方法简单、环保,生产可操作性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自加热聚合物固态电池,包括正极片、负极片及贴合在负极片外侧金属箔片,所述正极片与负极片之间设有聚合物固态电解液,所述金属箔片上设有两个极耳,其中一个极耳与负极连接,且该极耳与所有阳极层的极耳焊接在一起;另一个极耳延伸到电池外形成激活终端,该激活终端与负极之间的切换由温感仪控制。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金属箔片的厚度为30-60μm。
所述金属箔片由Ni、Pt、Au、Cu、Fe、Al、Ag、W单金属或合金制成。
所述聚合物的电解质是以聚合物基体和锂盐构成。
所述聚合物基体包括聚偏氟乙烯、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或以聚氧化乙烯。
所述锂盐包括LiClO4、LiAsF6、LiPF6。
所述金属箔片的两个极耳之间的电阻为50-60 mΩ,在室温下25 oC使电池电压保持在1.9-2.1V左右,以防止固态电解质膜分解以及铜箔氧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未经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3174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