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油气开采钻井减震器有效
申请号: | 201810632144.7 | 申请日: | 2018-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4325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03 |
发明(设计)人: | 王伟;赵娅;胡明;孙同文;刘哲;王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石油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B17/07 | 分类号: | E21B17/07 |
代理公司: | 北京艾皮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777 | 代理人: | 冯铁惠 |
地址: | 163318 黑龙江省***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油气 开采 钻井 减震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油气开采钻井减震器,包括上驱动接头、筒体、中心管、减震机构、下驱动轴、下部底座和双母接头,所述上驱动接头和下部底座通过筒体螺纹相连在一起,中心管为阶梯结构,一端为光轴,另一端为凸起圆柱,凸起圆柱的两个端面为凹凸的曲面结构,其中,凸起圆柱右侧端面与下驱动轴的左侧端面相连,下驱动轴穿过下部底座,其左侧右端面与下部底座左侧端面接触,其右侧与双母接头螺纹相连,凸起圆柱左侧端面通过套在中心管外侧的减震机构与上驱动接头的右侧端面相连,减震机构包括第一减震环和第二减震环。本发明通过一体化设置减震机构,减震效果好,方便拆装维护,降低了维修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延长了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减震器,具体是一种油气开采钻井减震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减震器是通过机械(如叠簧)或者液压(如油缸)变形,产生减震效果。减震过程在反冲力的作用中会造成滞后,同时在使用过程中此反冲作用不能够100%的接触到钻柱系统,容易导致故障率增加。
在钻井作业中,由于井底凹凸不平造成钻头频繁跳钻,如果钻头与钻铤直接连接,整个钻柱将与钻头一起加速上下运动,产生强烈的振动,破坏最优钻井条件,降低钻头和钻具寿命,甚至损坏钻井设备。钻井有许多方法,包括顿钻,旋转,声波等,根据不同的钻井工艺,地形及设备情况,使用于不同的方法。然而,各种钻井方法都会有不同的纵向和轴向振动,这些振动会对钻柱造成冲击力,导致钻柱中某些部件疲劳损坏,甚至故障;使用寿命短,减震连续工作500小时,需要检修,返修以及维护成本非常高。
陈旧的减震器有着明显的缺陷,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多个部件同时工作后容易过热,且特别不是完全适用于各种钻探方法,通用率不高,不能很好地避免钻头及钻头附近的钻具损坏。
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CN 206513317 U)公开了一种油气开采钻井减震器,由多个部分组成,所述减震器包括:上驱动接头、筒体、中心管、压缩凸轮、压缩橡胶、下驱动轴、下部管座和双母接头,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所述油气开采钻井减震器中压缩凸轮和压缩橡胶的端部曲面相切的结构,能够使减震器在压缩前具有较低的刚度,并有效产生减震力;压缩后具有较高的刚度,保护产品本身在高压力条件下不被破坏;在受力消失后,压缩橡胶可以完全复位,保证受力和受热均匀;且返修及维护时,只需更换压缩橡胶即可,降低了维修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延长了使用寿命。但上述装置的减震效果在实际应用时并不理想,存在拆装维护的不便,维护成本还是很高,影响工作效率和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油气开采钻井减震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油气开采钻井减震器,包括上驱动接头、筒体、中心管、减震机构、下驱动轴、下部底座和双母接头,所述上驱动接头和下部底座通过筒体螺纹相连在一起,所述中心管为阶梯结构,一端为光轴,另一端为凸起圆柱,凸起圆柱的两个端面为凹凸的曲面结构,其中,凸起圆柱右侧端面与下驱动轴的左侧端面相连,所述下驱动轴穿过下部底座,其左侧右端面与下部底座左侧端面接触,其右侧与双母接头螺纹相连,所述凸起圆柱左侧端面通过套在中心管外侧的减震机构与上驱动接头的右侧端面相连,所述减震机构包括第一减震环和第二减震环,所述第一减震环和第二减震环的中部分别开设有与中心管相配合的第一中心孔和第二中心孔,所述第一减震环和第二减震环内分别开设有第一减震腔和第二减震腔,所述第一减震腔和第二减震腔内分别设有第一阻尼环板和第二阻尼环板,所述第一阻尼环板和第二阻尼环板之间通过周向设置的多根减震杆连接固定,所述第一阻尼环板的左侧和第二阻尼环板的右侧分别设有多根第一减震弹簧和第二减震弹簧,第一减震弹簧的左端固定于第一减震腔的左侧腔壁上,第二减震弹簧的右端固定于第二减震腔的右侧腔壁上,所述第一减震腔和第二减震腔内还填充有剪切增稠液。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中心孔和第二中心孔的孔壁上还设有一层压缩橡胶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石油大学,未经东北石油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3214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