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飞机参数数据的状态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632892.5 | 申请日: | 2018-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4551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5 |
发明(设计)人: | 靳小波;王红;封锦琦;杨占才;张桂英;孙欣伟;贾晋媛;高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长城航空测控技术研究所;中航高科智能测控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4F5/60 | 分类号: | B64F5/60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空专利中心 11008 | 代理人: | 张毓灵 |
地址: | 100022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飞机 参数 数据 状态 检测 方法 | ||
1.一种基于飞机参数数据的状态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数据获取:获取飞机参数数据;
步骤2构建超球体:通过边界划分,获取飞机参数数据最小边界数据包,构建正常状态数据超球体和已知故障状态数据超球体;
步骤3确定异常梯度等级:对超球体飞机参数数据进行低维到高维的映射,并在高维空间中进行数据的分类处理,并确定异常梯度等级,形成状态检测模型;
步骤4状态检测:将飞机参数数据放在状态检测模型中,输出相应状态结果,并进行状态确认;
所述步骤3确定异常梯度等级,异常梯度是指将异常数据状态划分为四个等级{0、1、2、3},0、1、2、3即为异常梯度等级,其中,0代表接近故障状态,1代表严重异常状态,2代表一般异常状态,3代表轻微异常状态,异常状态的四个等级代表了异常状态可能演化的故障程度或方向;
所述步骤3确定异常梯度等级,异常梯度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计算正常状态数据样本点到超球体的距离,找到一个样本点y1,并且同时满足条件:①与正常状态数据超球体的距离为0;②与已知故障状态数据超球体的距离最小;③在正常状态数据超球体和已知故障状态数据超球体的球心连线上;
计算已知故障状态数据样本点到超球体的距离,找到一个样本点y2,并且同时满足条件:①与已知故障状态数据超球体的距离为0;②与正常状态数据超球体的距离最小;③在正常状态数据超球体和已知故障状态数据超球体的球心连线上;
y2和y1在多维度空间下的距离记为dis,已知故障状态数据超球体的超球体球心坐标记为a2,已知故障状态数据超球体的超球体半径记为R,已知故障状态数据超球体的松弛变量记为ξ2,记为任意点i,则对应{0,1,2,3}四个异常梯度等级的样本点xi目标函数,其约束条件分别为公式(1)、(2)、(3)、(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飞机参数数据的状态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于飞机参数数据的状态包括正常状态、异常状态、故障状态,其中,故障状态为已知故障状态,异常状态为处于正常状态和故障状态之间的非确定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飞机参数数据的状态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2构建正常状态数据超球体和已知故障状态数据的超球体过程如下:
运用获取的飞机参数数据,采用支持向量域数据描述的方法,通过训练,建立能够包含全部或绝大多数目标样本的正常状态数据超球体和已知故障状态数据的超球体,被包含在超球体内部或落在边界值上的样本或绝大多数样本为目标样本,其余落在边界球外的样本或绝大多数样本为奇异值点,正常状态数据占到总数据量的绝大多数,由于飞机的已知故障模式有限,因此已知故障状态数据量较少。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飞机参数数据的状态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3中状态检测模型形成过程如下:
通过非线性函数将原始输入空间的训练数据从低维空间映射到高维空间中,并在高维空间中进行数据的分类处理,由此方法确定正常状态数据超球体和已知故障状态数据超球体的球心、半径和数据样本中任意样本点Z相对于超球体的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飞机参数数据的状态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4,将飞机参数数据放在状态检测模型中,最终计算出的异常梯度等级可表征参数数据当前的状态,通过实时监测参数数据的变化,获得异常梯度等级的变化趋势,由此掌握数据状态的演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长城航空测控技术研究所;中航高科智能测控有限公司,未经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长城航空测控技术研究所;中航高科智能测控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32892.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