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胶囊大蒜香精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638911.5 | 申请日: | 2018-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679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11 |
发明(设计)人: | 吕永林;谢华;张芳;傅琳秋;高登科;魏晓盼;王光耀 | 申请(专利权)人: | 漯河双汇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3L27/00 | 分类号: | A23L27/00;A23P10/3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京大律师事务所 11321 | 代理人: | 李光松 |
地址: | 462000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香精 微胶囊 大蒜 包埋 制备 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高温肉制品 生产成本低 喷雾干燥 生产设备 香气释放 应用效果 质量稳定 大蒜油 均质 乳化 香气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微胶囊大蒜香精及其制备方法,通过对大蒜油进行乳化、均质、包埋及喷雾干燥,得到微胶囊大蒜香精。本发明所制得的微胶囊大蒜香精,包埋效果良好,香气释放缓慢,香气质量稳定,在高温肉制品中应用效果显著;该香精生产设备简便、操作简单、生产成本低,适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食品用香精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微胶囊大蒜香精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大蒜具有杀菌抗癌、预防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疾病等功效,大蒜风味也成为了流行风味中的一种。大蒜作为农产品,一般存在微生物等食品安全风险,为控制微生物,一般会采用辐照或蒸汽两种杀菌方式,前者会带来辐照异味及残留,存在安全隐患,后者加工成本较高,能耗高,且风味损失严重,而直接使用鲜蒜需要现斩现用,工序复杂,且风味质量不够稳定。为此,在方便面、肉制品、骨汤及休闲食品中,大蒜油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但提取的大蒜油一般为液体,其主要香气成分为烯丙基硫醚类,香气极易挥发,在使用过程中受温度影响较大,限制了如骨汤、高温肉制品等产品中大蒜风味的使用。大蒜粉作为一种粉状香料,应用相对广泛,但其也存在香气稳定性差、不耐高温的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大蒜油香气易挥发、不耐高温、产品应用面受限等缺点,采用微胶囊包埋技术,延缓大蒜油的香气挥发,增强其耐温性能,扩展其在诸如高温肉制品、骨汤调味料等中的应用。更具体地,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胶囊大蒜香精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微胶囊大蒜香精,由以下组分组成:5-10重量份的大蒜油、15-30重量份的阿拉伯胶、5-10重量份的麦芽糊精、5-10重量份的白砂糖以及50-75重量份的去离子水。
其中,本发明的上述原料均为市场上可购得材料。其中,大蒜油优选使用宏芳牌大蒜油。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制备上述微胶囊大蒜香精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按比例称重原料,将去离子水升温到40-60℃后,加入麦芽糊精、白砂糖和阿拉伯胶,搅拌20-30分钟,待原料全部溶入水中成均匀溶液后备用;
b、将大蒜油加到步骤a制得的均匀溶液中,搅拌20-30分钟后,经二次乳化、二次均质后得大蒜香精均质液;首次均质压力控制在15-25MPa,第二次均质压力控制在25-35MPa
c、将步骤b制得的均质液在3-4小时内经喷雾干燥制得微胶囊大蒜香精;其中,干燥塔的进风温度在175-195℃,出风温度在85-100℃。
本发明的优点:本发明所制得的微胶囊大蒜香精,包埋效果良好,香气释放缓慢,耐高温性能显著提高,香气质量稳定如一,在高温肉制品及骨汤中应用效果显著,大大提高了高温肉制品及骨汤的产品品质;而且,由于该微胶囊大蒜香精含水量低,性质稳定,在缓释性以及留香性等多方面优于普通的大蒜油。
具体实施方式
为方便本领域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有益效果。现在给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实施例1
微胶囊大蒜香精组成:5重量份的大蒜油、25重量份的阿拉伯胶、10重量份的麦芽糊精、5重量份的白砂糖以及60重量份的去离子水。
制备方法:
a、往调和锅内加入去离子水,升温到45-50℃后,加入麦芽糊精、白砂糖和阿拉伯胶,搅拌20分钟,待原料全部溶入水中成均匀溶液后备用;
b、将大蒜油加到步骤a制得的均匀溶液中,搅拌30分钟后,经乳化泵乳化二次,再过均质机均质二次,首次均质机压力控制在20MPa,二次均质机压力控制在30MPa,均质后即是大蒜香精均质液;均质液在油镜下观察颗粒较均匀度,颗粒大小较一致,无油滴聚集现像,说明包埋效果较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漯河双汇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漯河双汇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3891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