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在国产固件中实现指纹加密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643042.5 | 申请日: | 2018-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209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30 |
发明(设计)人: | 刘君朋;刘智云;陈亮甫;姚春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超越数控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21/57 | 分类号: | G06F21/57 |
代理公司: | 济南信达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0 | 代理人: | 孟峣 |
地址: | 250100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指纹加密 计算机平台 指纹功能 指纹验证 计算机 传统密码 加密过程 逻辑运算 驱动程序 验证成功 便携性 重启 加密 录入 指纹 失败 成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在国产固件中实现指纹加密的方法,其实现过程为,首先在国产计算机平台上添加一个指纹功能模块;在国产计算机平台中添加指纹功能模块的驱动程序及指纹加密命令;录入指纹,完成指纹加密;当计算机每次重启时,首先进行指纹验证,验证成功则国产计算机继续启动,失败则无法启动计算机,直至指纹验证成功为止。该一种在国产固件中实现指纹加密的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解决传统密码加密可靠性和便携性不强的问题,整个加密过程逻辑运算能力更强,实用性强,适用范围广泛,易于推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加密技术领域,尤具体地说是一种实用性强、在国产固件中实现指纹加密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对信息安全的重视,计算机的国产化成为主要的发展趋势,信息安全技术的发展除了建立在处理器芯片以及操作系统级别上的安全机制,还进一步延伸到了固件层,即计算机的国产化过程包括处理器芯片国产化、操作系统国产化以及固件国产化。国产固件处于国产计算机系统的底层,如果固件遭到攻击,被恶意代码修改,会造成计算机系统的彻底崩溃,或导致计算机系统被恶意侵入者从底层控制。为了解决国产固件面临的安全问题,在国产固件中实现加密功能,但是传统的密码加密方式不仅操作繁琐,而且容易忘记密码。基于以上背景,本专利提出了指纹加密的方式。指纹加密是一种使用较多的加密方式,它比传统的密码加密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及便携性,指纹加密在操作系统应用程序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UEFI固件的灵活性和开放性给计算机安全技术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相比传统的固件,UEFI固件更像一个微操作系统,可在操作系统载入之前操控所有的硬件资源,且具有实现更复杂逻辑运算的能力,这一特点使得在UEFI固件中实现指纹加密成为可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任务是针对以上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实用性强、在国产固件中实现指纹加密的方法。
一种在国产固件中实现指纹加密的方法,其实现过程为,
一、首先在国产计算机平台上添加一个指纹功能模块;
二、在国产计算机平台中添加指纹功能模块的驱动程序及指纹加密命令;
三、录入指纹,完成指纹加密;
四、当计算机每次重启时,首先进行指纹验证,验证成功则国产计算机继续启动,失败则无法启动计算机,直至指纹验证成功为止。
所述指纹功能模块是指能够扫描人的指纹并将指纹进行编码运算,得到一个唯一的加密码,并将该加密码存入指纹功能模块的存储区中的硬件模块。
所述步骤一中添加指纹功能模块是指通过串口将指纹功能模块与国产计算机主板相连,相对应的,步骤二中添加的驱动程序是指在计算机平台中添加该指纹功能模块的驱动程序,并在添加完成后,通过串口向指纹功能模块发送命令,使其能够正常工作。
所述步骤二中添加的指纹加密命令是指在国产计算机平台的Setup界面中添加指纹加密选项,且当选择利用指纹加密时,国产计算机向指纹功能模块发送指纹录入命令,同时提示用户录入指纹,指纹功能模块完成对人的指纹扫描,并将得到的加密码存储到指纹功能模块的存储区。
所述步骤四的具体过程为:在计算机在开启的过程中,如果已经设置了指纹加密,则国产计算机平台向指纹功能模块发送指纹验证命令,同时提示用户刷指纹来完成验证,如果验证成功则国产计算机继续运行;否则提示指纹验证失败,用户将无法开启计算机,直到指纹验证成功为止。
本发明的一种在国产固件中实现指纹加密的方法,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的一种在国产固件中实现指纹加密的方法,解决传统密码加密可靠性和便携性不强的问题,整个加密过程逻辑运算能力更强,可适用于任何装配有国产设备的服务器、笔记本、平板电脑、台式机,实用性强,适用范围广泛,易于推广。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超越数控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山东超越数控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4304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