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氨氮废水的处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645578.0 | 申请日: | 2018-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628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23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双晟科技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101/16;C02F101/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0205 湖南省长沙市长沙高新开***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氨氮废水 鸟粪石 重金属离子吸附 废水处理成本 固液分离阶段 氨氮吹脱 沉淀阶段 处理阶段 生化处理 吹脱 氮磷 沉淀 回收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氨氮废水的处理方法。所述氨氮废水的处理方法包括pH调节阶段、固液分离阶段、吹脱阶段、重金属离子吸附阶段、鸟粪石沉淀阶段及SBR处理阶段。本发明提供的氨氮废水的处理方法采用氨氮吹脱+鸟粪石沉淀+SBR的组合,能有效降低氨氮废水后续生化处理的负荷,回收氮磷资源,降低废水处理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氨氮废水的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在食品生产中,经常会产生氨氮含量高的生产废水,若直接排放进入水体或存放地点不合适,受雨水冲洗进入水体,将可能造成地表水或地下水水质的严重恶化。对地表水的影响则主要表现为,大量有机物质进入水体后,有机物的分解将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水体发臭;当水体中的溶解氧大幅度下降后,大量有机物质可在厌氧条件下继续分解,分解中将会产生甲烷、硫化氢等有毒气体,导致水生生物大量死亡;废水中的大量悬浮物可使水体浑浊,降低水中藻类的光合作用,限制水生生物的正常活动,使对有机物污染敏感的水生生物逐渐死亡,从而进一步加剧水体底部缺氧,使水体同化能力降低;氮、磷可使水体富营养化,富营养化的结果会使水体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浓度过高,人畜若长期饮用会引起中毒,而一些有毒藻类的生长与大量繁殖会排放大量毒素于水体中,导致水生动物的大量死亡,从而严重地破坏了水体生态平衡。
从现有氨氮废水处理技术来看,存在着以下一些不足:1、大部分采取厌氧一级处理,消减了大部分的COD,但对氮、磷的去除率并不是很高。2、氮、磷资源不能充分回收利用,排入水体容易水体富营养化。3、废水处理费用过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氨氮废水处理技术对氮磷的去除率不是很高、对氮磷资源不能够充分回收利用、废水处理费用过高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氨氮废水的处理方法,该氨氮废水的处理方法采用氨氮吹脱+鸟粪石沉淀+SBR的组合,能有效降低氨氮废水后续生化处理的负荷,回收氮磷资源,降低废水处理成本。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氨氮废水的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pH调节阶段:将氨氮废水通过进水管放入调节池中,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混匀,调节pH值至10~11;
步骤二、固液分离阶段:将调节好pH值的所述氨氮废水放入格栅池进行固液分离;
步骤三、吹脱阶段:将固液分离后的所述氨氮废水泵入吹脱装置中,通入空气进行吹脱处理,得到粗氨气及脱氮液;将所述粗氨气水洗后,再用硫酸溶液吸收,得到硫酸铵溶液;
步骤四、重金属离子吸附阶段:将所述脱氮液通过活性炭层进行重金属离子吸附处理;
步骤五、鸟粪石沉淀阶段:将进行重金属离子吸附处理后的所述脱氮液泵入鸟粪石沉淀装置中,并加入镁盐并匀速搅拌,使所述脱氮液中的n(Mg2+):n(正磷酸盐)=1.45~1.5:1,得到鸟粪石沉淀及脱氮脱磷液;
步骤六、SBR处理阶段:将所述脱氮脱磷液进行SBR处理。
在本发明提供的氨氮废水的处理方法的一种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步骤二中,所述格栅池中安装有格栅间距为5~10mm的细格栅。
在本发明提供的氨氮废水的处理方法的一种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步骤三中,所述吹脱装置采用吹脱塔,空气由风机从塔底向上吹送,固液分离后的所述氨氮废水从所述吹脱塔的上部淋洒到所述吹脱塔内部后与空气逆流接触,完成传质过程,得到粗氨气及脱氮液。
在本发明提供的氨氮废水的处理方法的一种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步骤三中,所述空气与固液分离后的所述氨氮废水的气液比为60:1,所述硫酸溶液的浓度为0.3mol/L。
在本发明提供的氨氮废水的处理方法的一种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步骤五中,所述镁盐由氯化镁及氧化镁按质量比1:1~1.5的比例混合制成,匀速搅拌的时间30分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双晟科技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未经湖南双晟科技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4557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