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解锰渣和钢渣尾泥综合资源化利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653823.2 | 申请日: | 2018-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857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8 |
发明(设计)人: | 张冰;曾明;周紫晨;王智;陈晶;蔡雪军;桂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武汉冶金建筑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8/10 | 分类号: | C04B28/10;C04B38/02;C04B18/14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唐万荣;刘洋 |
地址: | 430080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解锰渣 钢渣尾泥 砌块 泡沫混凝土砌块 水淬高炉矿渣 蒸压加气砌块 硅酸盐水泥 工艺生产 加气砌块 配比计量 蒸压养护 综合资源 铝粉膏 生石灰 浇注 陈化 混磨 静停 制浆 加热 切割 生产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原状电解锰渣和原状钢渣尾泥生产蒸压加气砌块的生产方法。所述砌块由30~50%的电解锰渣、10~30%的钢渣尾泥、10~20%的水淬高炉矿渣、5~15%的硅酸盐水泥、5~10%的生石灰、0.1~0.8%的铝粉膏(外掺),依次经S1混磨、S2配比计量、S3制浆、S4搅拌浇注、S5加热静停、S6切割、S7蒸压养护、S8陈化而成。采用本工艺生产的加气砌块能达到JC1062‑2007泡沫混凝土砌块标准中A1.5~A5.0,B09和B10等级的砌块标准。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境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电解锰渣和钢渣尾泥综合资源化利用方法。
背景技术
电解锰渣是电解金属锰后产生的过滤渣,颗粒极细且含水量高,呈泥状,是电解锰行业的重点污染物,年生产量超2000万吨。然而目前国内企业尚未找到有效处理电解锰渣的方法,现今大多处理手段只是简单地筑坝堆放,经过日积月累的渗透与扩散,严重污染地下水源,进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极少数通过烘干、煅烧或者提纯再利用,代价巨大。
钢渣尾泥是炼钢转炉或电炉排放的废渣经破碎、分级、水洗、磁选之后排放的低品位渣,其含水率高、粘度大,难以直接利用,其处置再生是钢铁企业实现集约型发展的关键一环。
CN201510334661.2公开了一种制造加气砌块的方法。其解决大量钢渣尾泥堆积占用大量的土地并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问题,但是该制备方法的利废率有限,单纯利用钢渣尾泥的掺加量不超过50%,同时加入现在比较紧缺的矿粉以及黄砂,利废代价较高。
CN201410125236.8公开了一种利用水淬锰渣制备加气混凝土的方法。其利用可以为水淬锰渣的利用找到一条新途径并提供合格产品,该加气混凝土的生产方法利废率低,其中废料掺加仅23-27%,其他主要原材水泥与硅砂都供应紧缺,没有从根本上大宗利废。
CN201110150789.5公开了一种用锰渣-钢渣-石灰石粉作掺合料制备混凝土的方法。该种混凝土的制备方法需要将锰渣、钢渣事先烘干并粉磨至所需细度,对能源的消耗是巨大的,而且为了激发废料的活性,需在体系外额外加入外加剂,欠缺经济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解锰渣和钢渣尾泥综合资源化利用方法,该方法能够生产出强度与密度均满足要求的加气砌块,能够用于砌筑框架结构非承重内外墙体。
为达到上述目的,采用技术方案如下:
电解锰渣和钢渣尾泥综合资源化利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电解锰渣、钢渣尾泥、水淬高炉矿渣混合,加水混磨至0.045方孔筛筛余≤20%,控制体系pH在11~12,得到料浆A;
2)硅酸盐水泥、生石灰、铝粉膏在水中分散均匀加入料浆A,加水搅拌均匀,得到料浆B;
3)将搅拌均匀的料浆B迅速倒入混凝土加气砌块模具内,发气30~45min;经发气、稠化、初凝形成坯体,保持温度60~70℃预养3~4h,坯体持续硬化;
4)待胚体强度达到0.7~1.0MPa后,按照设计尺寸进行切割;切割好的砌块送至蒸压釜中按照温度190~200℃、压力1~1.5MPa的条件养护4~6小时;接着在自然条件下陈化3~7天即可。
按上述方案,所用物料干重按质量百分数计如下:
电解锰渣30-50%;钢渣尾泥10-30%;水淬高炉矿渣10-20%;硅酸盐水泥5-15%;生石灰5-10%;铝粉膏加入量为上述物料质量百分数的0.1~0.8%。
按上述方案,所述电解锰渣是在碳酸锰矿物粉末中加入硫酸溶液生产电解金属锰的过程中产生的压滤渣,含水率为25~30wt%,粒径<30μm的粉末占干重的80%以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武汉冶金建筑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冶武汉冶金建筑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5382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