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动卧式炭化转炉及其炭化燃烧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810655341.0 | 申请日: | 2018-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228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09 |
发明(设计)人: | 陈宗毓;戴美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笙炭控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1B32/05 | 分类号: | C01B32/0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5400 浙江省宁波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炭化炉 阀门 炭化转炉 烘干炉 物料罐 物料输送机构 自动卧式 炭化 下倾斜 烘干 燃烧 端盖 绞龙 竹炭 转炉 生产周期 能源利用率 顶部设置 横向设置 燃气管道 输出机构 炭化产品 放空管 提纯 煤气 | ||
自动卧式炭化转炉及其炭化燃烧工艺,属于炭化炉技术领域,包括炭化炉、物料输送机构、燃烧机构和炭化产品输出机构,所述炭化炉顶部设置有放空管,所述物料输送机构设置在炭化炉右方。炭化炉包括烘干炉窖、绞龙带A、烘干转炉、烘干转炉端盖、阀门A、物料罐A、阀门B、物料罐B、绞龙带B、煤气提纯机构、燃气管道、炭化炉窖、炭化转炉、炭化转炉端盖、阀门C、物料罐C、阀门D和若干个阀门E;所述烘干炉窖与水平方向成1‑5度、由右向左下倾斜;所述炭化炉窖与水平方向成1‑5度、由左向右下倾斜,横向设置在烘干炉窖正下方;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提高能源利用率,缩短了竹炭生产周期,提高竹炭生产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为炭化转炉及其炭化燃烧工艺,特别涉及自动卧式炭化转炉及其炭化燃烧工艺,属于炭化炉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竹炭是在无氧或限制供氧的高温条件下经过干燥、预炭化、炭化等过程热分解后得到的固体产物,它具有特殊的吸附能力和较大的比表面积。窑炉的构型是竹炭生产效率和竹炭品质的决定因素。我国是竹炭的生产大国,土窑是我国烧制竹炭的主要生产方式。一般而言,每窑能容纳4000-5000千克竹材,可出炭600-900千克。每窑烧制时间一般为18-23天,一年可成产竹炭10-15次。
土窑法制备竹炭,产量低、生产周期长,若空气量进入过大,产率会低于20%;竹炭成产各竹炭成产各阶段的温度和炭化速度通过操作者“眼观鼻嗅”来实现,产品质量稳定性差。此外,土窑法的热能利用率较低,需要消耗大量的木材和煤等燃料来保持窑内的温度,一方面增大了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小号的燃料会产生很多污染气体和废物,不复合现在清洁生产和节约能源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竹炭成产效率低、有污染物排放、制备的竹炭产品质量低的缺陷,提供了一种自动卧式炭化转炉及其炭化燃烧工艺,可以达到竹材连续炭化,烟气余热利用、炭化周期短、维护简单方便的带有烟气余热利用功能的目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自动卧式炭化转炉,包括炭化炉、物料输送机构、燃烧机构和炭化产品输出机构,所述炭化炉顶部设置有放空管,所述物料输送机构设置在炭化炉右方,所述物料输送机构包括输送支架、主动带轮、从动带轮、若干托轮、输送带、输送电机和料斗;所述输送支架自右向左斜向上设置,所述主动带轮和从动带轮分设在输送支架前端和末端,若干托轮设在输送支架上,所述输送带绕设在主动带轮、从动带轮和若干托轮上,所述输送电机设置在主动带轮一侧,所述料斗设置在从动带轮下方;
所述炭化炉包括烘干炉窖、绞龙带A、烘干转炉、烘干转炉端盖、阀门A、物料罐A、阀门B、物料罐B、绞龙带B、煤气提纯机构、燃气管道、炭化炉窖、炭化转炉、炭化转炉端盖、阀门C、物料罐C、阀门D和若干个阀门E;所述烘干炉窖与水平方向成1-5度、由右向左下倾斜;所述炭化炉窖与水平方向成1-5度、由左向右下倾斜,横向设置在烘干炉窖正下方;
烘干转炉的中部穿设在烘干炉窖内,烘干转炉的右部自烘干转炉的右端向右侧伸出;所述绞龙带A设置在料斗下方,绞龙带A一端穿过炭化转炉端盖、与烘干转炉连通;在烘干转炉的左边、烘干炉窖的左侧设置有左支撑轴承A,在烘干转炉的右边、烘干炉窖的右侧自左至右设置有右支撑轴承A和转动齿轮A;烘干转炉穿设在转动齿轮A内,转动齿轮A与烘干转炉固定连接,转动齿轮A下方设置有驱动齿轮A,所述驱动齿轮A与驱动电机B转动连接;所述烘干炉窖与烘干转炉之间形成夹层A,所述夹层A供烟气流通用;
所述炭化炉窖包括炭化炉窖A、炭化炉窖B和炭化炉窖C,炭化炉窖A、炭化炉窖B和炭化炉窖C自左至右顺次设置,炭化炉窖A顶部设置有煤气出口;所述炭化转炉穿设在炭化炉窖A、炭化炉窖B和炭化炉窖C内,炭化转炉的长度小于炭化炉窖的总长度,炭化转炉左端在炭化炉窖A左端内,炭化转炉右端在炭化炉窖C右端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笙炭控股有限公司,未经浙江笙炭控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5534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形貌及孔结构可控的炭材料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无污染竹炭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