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人造突触网络的新型安全插座在审
申请号: | 201810657826.3 | 申请日: | 2018-06-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232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30 |
发明(设计)人: | 郭立强;韩慧;徐褚;胡永斌;丁建宁;程广贵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R24/20 | 分类号: | H01R24/20;H01R13/66;H01R13/6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201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安全插座 人造突触 安全开关 触电危险 电路通断 网络技术 有效操作 指纹识别 智能控制 作用实现 插座 湿手 网络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安全插座开关,特指一种基于人造突触网络技术的新型安全插座。该安全开关利用指纹识别和人造突触网络共同作用实现对电路通断的智能控制,并且用湿手无法对插座进行有效操作,从而能够从根源上避免触电危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安全插座开关,属于人工智能领域,特指一种基于人造突触网络技术的新型安全插座。
背景技术
插座作为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用电元件,其安全性很容易被忽略,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发生的意外伤亡事故中,大约有二百万起是由于家中的不安全状况造成的,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触电事故,尤其是儿童触电事故。即使时时刻刻有人照看,儿童也很容易陷入危险而不自知,父母一个转身的疏忽都可能让意外发生,比如儿童用手指碰插孔,乃至将铁钉插入插孔。所以选择合适的安全插座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目前,市场上插座安全保护产品有三种,一种是基础安全插座保护盖,一种是普通安全插座保护门,还有一种就是双层设计结构的插座。第一代的安全插座在外形上非常显眼,被称为覆盖型的安全保护门。这类的插座的优点是使用方便、价钱实惠。但是长期使用保护门会让插座簧片变形,同时,在拔下插销后可能忘记及时插上,留下安全隐患。第二代电源安全保护门为内置保护片,从视觉上没有第一代那么显眼。但是能够有效的防止儿童将手指深入插座内,也不用担心像第一代产品那样,因为忘掉及时盖上安全门而丧失保护效果。但在专业媒体的测试中,如果用电笔去碰触这类插座的单层的安全保护门,依旧能检测到电流。所以孩子如果拿着金属材质的物件戳安全门,那么安全隐患依然存在。显然这样的防范标准还是不够高。第三代的防触电插座的双层维护门插座相比前两代插座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避免儿童用身体直接接触到插孔引发触电的意外,并且因其具有防戳功能,当用铁钉等导电物体插插孔时,只能翻开第一层维护门,第二层维护门仍然关闭插孔,但这种双层设计需较大力气才能打开,增加了使用的不便性,减短了设备的使用寿命。公告号为CN207183693U的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安全插座,该安全插座包括设置有N极插孔和L极插孔的插座面板,所述插座面板下设置有控制器,与火线连接的L极插套,及与零线连接的N极插套,所述L极插套与火线之间设置有继电器,所述N极插套为可变形金属夹套,其变形部安装有位移传感器,所述N极插孔和L极插孔之间的插座面板上设置有压力传感器,所述插座面板上还设置有定时器,所述位移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继电器和定时器均与控制器相连。正常插入插头时,L极插套和N极插套均有插针插入,插针使N极插套的变形部发生变形,位移传感器即发送信号至控制器;同时设置于L极插孔和N极插套之间的插座面板处的压力传感器检测到来自插头的底座的压力,并发送信号至控制器;控制器在接收到位移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的信号后,使继电器导通,继而L极插套与火线连通,插座即可正常供电。这种插座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触电危险,但却无法有效避免对因湿手触碰插座导致的触电事故。因此,设计一种结构简单,且能够有效消除触电隐患的新型安全插座开关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新型安全插座开关。该安全开关利用指纹识别和人造突触网络共同作用实现对电路通断的智能控制,并且用湿手无法对插座进行有效操作,从而能够从根源上避免触电危险。
本发明解决其关键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基于人造突触网络的新型安全插座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插座面板、弱电源、人造突触网络、A/D转换器、指纹扫描仪、电流信号放大器、继电器、距离传感器、L极插孔和N极插孔、火线和零线。
所述插座面板为公牛GN-403插座面板,插座面板内部设置有弱电源、人造突触网络、A/D转换器、电流信号放大器、继电器、距离传感器、L极插孔和N极插孔。
所述弱电源与人造突触网络连接,主要作用为给人造突触网络供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大学,未经江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5782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简易层板通电结构
- 下一篇:一种用于输变电工程云平台的数据传输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