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发射电子束的混合无序碳纤维阴极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658133.6 | 申请日: | 2018-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9926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17 |
发明(设计)人: | 郝胜智;卢健;刘昊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J9/02 | 分类号: | H01J9/02 |
代理公司: | 21200 大连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 代理人: | 李晓亮;潘迅 |
地址: | 116024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阴极 电子束 制备 碳纤维阴极 发射 短切碳纤维 阴极预制体 碳纤维粉 碳纤维 电子束发射 混合碳纤维 粘结剂固化 表面平整 抗热震性 阴极表面 阴极制备 支撑结构 制备工艺 表面层 抽真空 可重复 搭接 短切 烧蚀 束斑 碳化 碳纤 打磨 | ||
一种用于发射电子束的混合无序碳纤维阴极的制备方法,属于阴极制备领域。采用的碳纤维为混合均匀的短切碳纤和碳纤维粉,短切碳纤维相互间的交叉与搭接可形成稳定的支撑结构;混合碳纤维粉能够增加阴极的发射尖端。制备时,首先对短切碳纤维进行分散,使其无序均匀,再加入适量碳纤维粉并均匀混合;然后添加粘结剂固化,得到阴极预制体;最后将阴极预制体进行碳化,得到碳纤维阴极。本发明整个制备工艺简单,可靠性高;该制备方法得到的阴极,碳纤维混合无序、分布均匀、表面平整,强度较好,该阴极表面烧蚀或阴极损坏后,不需更换阴极,将其表面层打磨后可重复使用;阴极在电子束发射过程中,不会影响抽真空,抗热震性好,发射的电子束束斑均匀。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阴极制备领域,提供一种用于发射电子束的混合无序碳纤维阴极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强流脉冲电子束技术作为一种能量利用率高的清洁化表面改性技术,目前在工业和航空航天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阴极是电子束发射的关键部件,阴极的放电性能直接决定了电子束发射质量。阴极材料要求表面平整均匀、强度和抗热震性好,表面尖端越多放电性能越好。
常见的阴极材质多为金属、金属陶瓷等材料。金属材质阴极电子束发射为爆炸电子发射机制,一点爆炸发射后,通常会使整个阴极点位下降,导致邻近位置处的金属尖端达不到爆炸发射电压阈值而不能实现电子发射,发射的电子束均匀性差,使用寿命较短。碳纤维作为放电材料具备启动时间短、发射阈值低、出气率低、放电稳定和使用寿命长等优点,是阴极制备的理想材料之一。碳的熔点和汽化点相近,不存在熔融状态,而碳的升华温度达3650℃。这就使得碳纤维在产生爆炸发射时只产生劈裂却不会熔化,新产生的尖端凸起同样具有较大的形状因子,不会影响发射性能。因此由碳纤维制成的阴极具备较长的寿命。
现有的以碳纤维为原料制备的阴极,主要采用的方法是将成束的碳纤维按一定规律进行约束,做成结构类似“毛刷”的碳纤维阴极;或将碳纤维作为增强材料加入到金属中,树脂或陶瓷等基体中制成复合材料类的阴极。采用以上方法制备的阴极预制体存在以下不足:(1)“毛刷”类碳纤维阴极中,成束的碳纤维之间存在间隙,容易松动,碳纤维容易折弯,很难保证每束碳纤维表面平齐,可操作性差。(2)将碳纤维作为增强材料加入到金属中,虽能保证碳纤维阴极的强度,但碳纤维和金属之间的密度和流动性相差较大,碳纤维容易发生团聚现象,很难保证碳纤维在金属基体中均匀分布。(3)现有工艺制备的阴极,使用中损坏后,需要更换阴极或者单独更换碳纤维束。(4)上述制备工艺复杂,成本较高。综上,现有技术制备的碳纤维阴极还不能完全满足实际需求。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发射电子束的混合无序碳纤维阴极的制备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用于发射电子束的混合无序碳纤维阴极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中所采用的碳纤维为混合均匀的短切碳纤和碳纤维粉,短切碳纤维相互间的交叉与搭接可形成稳定的支撑结构,避免粘结剂碳化过程中失重从而引起整体“坍塌”;并混合其碳纤维粉,增加阴极的发射尖端。制备时,因短切碳纤维在初始状态时呈团絮状,故首先需对短切碳纤维进行分散,使其无序均匀,再加入适量的碳纤维粉并均匀混合;然后添加粘结剂固化,得到阴极预制体;最后将阴极预制体进行碳化,得到一种短切碳纤维和碳纤维粉混合无序的阴极。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分散碳纤维
在90~100℃、每600~1200ml的去离子水中加入2~8g的分散剂,采用机械搅拌的方法对溶液进行搅拌,待分散剂完全溶解后静置,获得分散剂溶液。当分散剂溶液温度冷却至40℃时,再加入5~8g短切碳纤维和1~3g碳纤维粉,机械搅拌至碳纤维分散均匀。所述的碳纤维分散有两大作用:第一是使得碳纤维混合无序、分散均匀;第二是机械搅拌会使碳纤维表面粗糙度增大,有利于增强碳纤维与粘结剂的结合强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5813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漏电保护断路器
- 下一篇:一种高波段空间行波管PPM结构优化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