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氨基聚糖/多巴胺/硅藻生物矿化硅复合多孔止血胶球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658576.5 | 申请日: | 2018-06-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2412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1 |
发明(设计)人: | 冯超;王雅楠;陈西广;孔明;程晓杰;刘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L24/08 | 分类号: | A61L24/08;A61L24/04;A61L24/02;A61L24/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1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氨基 聚糖 多巴胺 硅藻 生物 矿化硅 复合 多孔 止血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氨基聚糖/多巴胺/硅藻生物矿化硅复合多孔止血胶球的制备方法。利用简单的碱化沉淀法,以硅藻生物矿化硅、氨基聚糖和多巴胺为原料,以醇为置换剂,制作出大小可控的氨基聚糖/多巴胺/硅藻生物矿化硅复合多孔止血胶球。制造的复合多孔止血胶球可快速止血、大小可控、生物相容性良好且无毒性,可用于急救、生物医用材料及战时紧急救援等领域。本发明具有操作方便、原材料易得、制造成本低廉、制备工艺简单等优点,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潜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材料领域的一种氨基聚糖/多巴胺/硅藻生物矿化硅复合多孔止血胶球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据统计,因自然灾害、战争、日常生活中的突发事件以及手术过程中造成的无法控制的出血每年导致全球超过580万人死亡,约占全球死亡人数的10%。开发一种可快速止血、生物相容性良好且无毒性的止血材料,能够有效降低因出血导致的死亡率,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硅藻是一种单细胞真核藻类,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硅藻细胞外覆硅质(主要是二氧化硅)细胞壁,具有高度有序的纳米层级多孔结构,比表面积大,能快速吸收大量液体。另外,硅藻细胞壁表面富含大量硅醇基基团,可以通过辅因子HWK-kininogen和激肽释放酶原激活凝血因子XI和XII,促进内源性凝血,从而实现有效止血。壳聚糖是一种几丁质脱乙酰化衍生物,由于其优异的生物可降解性、生物相容性及无毒性,广泛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壳聚糖能通过表面上的正电荷与血红细胞表面上的负电荷发生静电相互作用,促进血红细胞聚集,活化血小板,加速凝血过程。通过对壳聚糖进行修饰,如羟丁基化、巯基化、季铵化、琥珀酰化、羧甲基化或烷基化等,可以改变壳聚糖性质,扩宽其应用领域。在碱性有氧条件下,多巴胺能自发氧化为聚多巴胺。聚多巴胺可以沉积在几乎所有的有机和无机材料表面形成功能性涂层。同时,聚多巴胺上有许多官能团,如邻苯二酚、氨基、亚氨基等,这些官能团能作为反应基团进一步功能化,设计出理想的功能性材料。
本发明开发了一种利用简单的碱化沉淀法,以硅藻生物矿化硅、氨基聚糖和多巴胺为原料,以醇为置换剂,制作出大小可控的氨基聚糖/多巴胺/硅藻生物矿化硅复合多孔止血胶球,从而解决已有技术的不足。
发明内容
以多巴胺为“生物胶水”,通过碱化沉淀法将氨基聚糖、硅藻生物矿化硅和多巴胺结合到一起,并用醇为置换剂,制成大小可控的聚多巴胺包被的氨基聚糖/多巴胺/硅藻生物矿化硅复合多孔止血胶球。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大小可控的氨基聚糖/多巴胺/硅藻生物矿化硅复合多孔止血胶球的制备方法,其具体步骤是:
(1)硅藻生物矿化硅的分离纯化:
将硅藻用筛绢过滤,依次使用3倍于硅藻体积的浓硫酸和浓硝酸浸泡加热处理,其中浓硫酸的浓度为98 %,浓硝酸的浓度为65 %,加热温度为40 ℃ ~ 60 ℃,加热浸泡时间分别为30分钟 ~ 4 小时,采用离心去上清的方式,用去离子水将沉淀物漂洗至中性,将产物置于35 ℃的真空干燥箱中过夜,得到纯化的硅藻生物矿化硅;
(2)复合多孔止血胶球的制备:
用溶度为2 % 的乙酸溶液溶解氨基聚糖,得到浓度为1 % ~ 5 %的氨基聚糖溶液。将多巴胺和硅藻生物矿化硅按照1 mg/ml ~ 10 mg/ml 的比例加入到氨基聚糖溶液中,得到氨基聚糖/多巴胺/硅藻生物矿化硅混合溶液。超声分散后,将该混合溶液滴加至浓度为10 % ~ 30 %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缓慢搅拌1小时后用去离子水洗至中性,即得氨基聚糖/多巴胺/硅藻生物矿化硅复合胶球;
(3)醇置换:
将氨基聚糖/多巴胺/硅藻生物矿化硅复合胶球转移至不同浓度(≤100%)的醇溶液中逐级置换,每次置换24小时,每12小时换一次同浓度的醇溶液,共置换3 ~ 5次。所得产物用液氮快速冷冻后转移至冻干机中冷冻干燥12 ~ 48小时,即得产品氨基聚糖/多巴胺/硅藻生物矿化硅复合多孔止血胶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大学,未经中国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5857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