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提高长江流域冬季饲料作物生物学和蛋白质产量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663039.X | 申请日: | 2018-06-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0620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5 |
发明(设计)人: | 蒯婕;王旺年;王宗铠;汪波;郭妮妮;傅廷栋;周广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G20/00 | 分类号: | A01G20/00;A01G22/15 |
代理公司: |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12 | 代理人: | 杨立;李航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提高 长江流域 冬季 饲料 作物 生物学 蛋白质 产量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饲料作物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著提高长江流域冬季饲料作物生物学产量和蛋白质产量的栽培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饲料油菜与毛苕子混播,在饲料油菜的初花期至终花后15天内刈割饲料油菜和毛苕子,得到新鲜饲料或青贮饲料原料。本发明采用将毛苕子与油菜混播的生产模式进行新鲜饲料或青贮饲料原料生产,在粗饲料和粗蛋白产量方面获得了显著的提升。在油菜终花后15天的取样调查中,混播油菜的碳含量、碳氮比均高于单播油菜,表明油菜与毛苕子混播模式下,有利于促进其光合产物的形成,提高了油菜自身的干物质量,且显著增加了饲料作物总的生物学产量和总的蛋白质产量,饲料生产效益显著提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饲料作物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著提高长江流域冬季饲料作物生物学产量和蛋白质产量的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是饲料原料的需求大国。目前,因畜牧业快速发展,饲料资源的匮乏已成为限制我国畜牧业更上一个台阶的重要因素。在粗饲料需求方面,我国牧草产量仅为需求量的1/5。牧草短缺也是是制约畜牧业尤其是草食家畜生产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牧草作为反刍动物日粮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占反刍动物日粮的40%-80%,是反刍动物摄食蛋白质的主要来源。我国南方草食畜牧业日趋发展,牧草需求进一步加大,优质青绿饲料在冬春季节的匮乏问题突出,牧草结构和营养有待优化。挖掘、开发利用新的牧草资源,优化牧草结构,成为解决南方草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双低甘蓝型油菜由于其茎叶产量高、家畜适口性好,且在供应季节和营养上具有较大的优势,作为新的饲料来源正在受到广泛关注。因此,示范推广高产、优质、生育期适宜饲料油菜,并将其与豆科牧草混种,进一步提高其生物学产量与蛋白质产量,将对我国农牧业增收产生积极作用。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著提高长江流域冬季饲料作物生物学产量和蛋白质产量的栽培方法。
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显著提高长江流域冬季饲料作物生物学产量和蛋白质产量的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饲料油菜与毛苕子混播,在饲料油菜初花期至终花后15天内同时刈割饲料油菜和毛苕子,得到新鲜饲料或青贮饲料原料。
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将毛苕子与油菜混播的生产模式进行饲料原料生产,在粗饲料和粗蛋白产量方面获得了显著的提升。
具体的,饲料油菜与毛苕子种植密度混播比例为1:3~1:5。
优选的,饲料油菜与毛苕子种植密度混播比例为1:4。
上述技术方案中,油菜与毛苕子按1:4混播时,油菜的鲜样产量和毛苕子的鲜样产量最高。
具体的:饲料油菜的播种密度为8000~12000株/亩。
具体的混播的播种时间为公立9月15日~10月15日。
具体的,初花期刈割得到的新鲜饲料或青贮饲料原料中:
饲料油菜的含水量为80.0%~82.0%;饲料油菜的鲜产量为5.2~5.8吨/ 亩;饲料油菜的粗蛋白质的重量百分含量为16%~18%(干基);饲料油菜的粗蛋白质产量为166.4~187.9kg/亩;
毛苕子的含水量为78.0%~81.0%;毛苕子的鲜产量为1.1~1.2吨/亩;毛苕子的粗蛋白质的重量百分含量为20%~22%;毛苕子的粗蛋白质产量为 48.4~50.2kg/亩;
混播饲料(即饲料油菜和毛苕子)总的含水量为79.0%~81.5%;混播饲料总的鲜产量为6.4~7.2吨/亩;混播饲料总的粗蛋白质的重量百分含量为 18%~20%;混播饲料总的粗蛋白质产量为241.9~266.4kg/亩。
具体的,终花后15天刈割得到的新鲜饲料或者青贮饲料原料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农业大学,未经华中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6303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