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压力式高炉红渣余热回收利用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675595.9 | 申请日: | 2018-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054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06 |
发明(设计)人: | 姜乃斌;于民;蒋召友;张秋丹;王海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华江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B3/08 | 分类号: | C21B3/08;F27D17/00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61221 | 代理人: | 张蓓 |
地址: | 710089 陕西省西安市***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换热单元 高炉红渣 冲渣 余热回收利用系统 水蒸气冷凝 管道阀门 冲渣水 压力式 水蒸气 环境控制 冲渣池 冲渣沟 传统的 压力法 钢铁企业 对冲 余热 回收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压力式高炉红渣余热回收利用系统及方法。属于高炉红渣处理技术领域,其特征是:至少包括冲渣单元、水蒸气冷凝换热单元和冲渣水换热单元;冲渣单元底部通过管道阀门与冲渣水换热单元连接;冲渣单元顶部通过管道阀门与水蒸气冷凝换热单元连接。它以便将传统的冲渣沟、池改为压力法冲渣池,并且对冲渣产生的水蒸气收集,对余热进行充分回收。本发明适用于对环境控制要求较高的钢铁企业。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压力式高炉红渣余热回收利用系统及方法。属于高炉红渣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高炉红渣采用水冲法是钢铁行业普遍采用的冲渣方式,其优点是投资小操作运行简便,而且可以消耗大量废水。但缺点是严重污染空气环境也浪费了大量的热,随着国家节能环保要求日趋严格,采用水冲渣的方式弊端越来越显现。首先是冲渣所产生的大量水蒸气,造成高炉周围严重污染,且外观效果不良;其次为造成大量的水量损失,据测算每处理一吨红渣大约需要1.0-1.3吨水,年产五百万吨钢厂,大约每年产生四百万吨的红渣,大约需要消耗水量四百至五百万吨;再者大量的水蒸气直接排放造成大量热能损失。压力式高炉红渣余热回收利用系统,在一个相对密闭的环境下进行红渣处理,可以节约大量的水资源,同时大量的热能得以回收处理,经济效益可观,能基本消除冲渣所产生的水蒸气对环境的污染,但一次性投资较大,对于场地紧张的钢铁企业改造困难。因此需要寻求合适的方法对现有高炉冲渣单元进行改造,使其符合节能环保的要求。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高炉冲渣的水量、热能浪费,环境污染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压力式高炉红渣余热回收利用系统及方法,以便将传统的冲渣沟、池改为压力法冲渣池,并且对冲渣产生的水蒸气收集,对余热进行充分回收。本发明适用于对环境控制要求较高的钢铁企业。
一种压力式高炉红渣余热回收利用系统,其特征是:至少包括冲渣单元、水蒸气冷凝换热单元和冲渣水换热单元;冲渣单元底部通过管道阀门与冲渣水换热单元连接;冲渣单元顶部通过管道阀门与水蒸气冷凝换热单元连接。
所述的冲渣单元包括红渣贮仓、冲渣池、出渣机构以及水蒸气导出管;冲渣单元的冲渣池上部包括两个V字形结构,一个在下面由V字形结构分开形成水蒸气逸出室和出渣室,另一个V字形沟道一端连接红渣贮仓,另一端构成水蒸气逸出室,两个V字形结构通过公共水蒸气逸出室连接。
所述的出渣室连接有冲渣池补水管,以保证冲渣池的水位足以阻隔水蒸气逸出室和出渣室,使冲渣所产生的水蒸气不会从出渣室逸出;水蒸气逸出室通过顶部的水蒸气导出管和引风机与水蒸气冷凝换热单元的冷凝器连接,水蒸气导出管增加动力设备引风机,有利于水蒸气逸出室的水蒸气导进冷凝器。
所述的出渣室的腔体内从上外端到腔内固定有出渣机构,出渣机构倾斜在倾斜腔体内。
所述的冲渣水换热单元包括:换热器、冲渣水余热回收利用循环泵及冲渣水余热回收利用循环管路;在冲渣池底部有出水管和冲渣水余热回收利用循环管路,通过冲渣池底部的出水管和冲渣水余热回收利用循环管路与换热器换热管道连接,冲渣水余热回收利用循环泵串接在冲渣池底部的出水管管路上。
所述的冲渣水换热单元的换热器为导热油换热器,换热器通过冲渣水余热回收利用循环管路连接冲渣水余热回收利用系统的冲渣池。
所述的水蒸气冷凝换热单元包括冷凝器和引风机,水蒸气逸出室顶部水蒸气导出管经过引风机进入冷凝器,与热用户的低温水换热后水蒸气冷凝成水。
所述的水蒸气冷凝换热单元的冷凝器下部接冷凝水回水管,冷凝水回水管上接有阀门组,阀门组连接冷凝器之间有一分支管路连接其它用水点。
一种压力式高炉红渣余热回收利用方法,其特征是:至少包括如下过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华江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西安华江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7559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