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防自燃新能源汽车在审
申请号: | 201810678450.4 | 申请日: | 2018-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112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18 |
发明(设计)人: | 李让剑 | 申请(专利权)人: | 芜湖盘云石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2C3/07 | 分类号: | A62C3/07;A62C37/38 |
代理公司: | 上海精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53 | 代理人: | 冯子玲 |
地址: | 241000 安徽省芜湖市三山区龙***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体 内壳 连通 发动机温度传感器 室内温度传感器 气体传感器 新能源汽车 充电电池 充电口 防自燃 驱动轮 循环管 制冷器 灭火器 内壁 表面开设 表面气体 汽车自燃 散热风机 实时检测 通信单元 温度检测 报警器 增压泵 底端 灭火 发现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防自燃新能源汽车,包括车体,车体的底端设有驱动轮,车体的表面开设有充电口,充电口的一端与充电电池箱连通,充电电池箱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内壳,内壳的表面设有散热风机,内壳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制冷器,制冷器的一端与循环管连通,循环管的一端与增压泵连通。本发明通过设置气体传感器、室内温度传感器、发动机温度传感器和灭火器,通过气体传感器和室内温度传感器可实时检测驱动轮的表面气体和车体内部的温度,且同时通过设置的发动机温度传感器对其进行温度检测,然后通过通信单元和报警器及时发现危险,灭火器能够进行灭火降温,从而防止汽车自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新型防自燃新能源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自燃现象屡屡发生,一旦发生自燃事故,往往会造成整车烧毁,甚至危及驾驶员及乘客生命。自燃发生的一个主要因素是自热自燃,汽车自热自燃往往是因为电子线路老化、汽车部件装配不合理导致汽车温度过高时,车体中的可燃物发生燃烧。针对汽车自燃,现有汽车制造行业尚未就该现象采取具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目前的主要应对措施是人工灭火和人工切断油、气、电源,从而防止汽车自燃。例如,车主自己在汽车上配备灭火器,当汽车出现火光时,人工使用灭火器来进行灭火。然而,上述人工措施经常是在汽车已经发生火光时才进行的,这样往往损失已经造成,达不到预防的效果。而且,如果自燃没被及时发现,汽车仍然会被烧毁,在通常的条件下,一般可燃物和空气接触都会发生缓慢的氧化过程,但速度很慢,析出的热量也很小,同时由于其不断向四周环境散热,不能像燃烧那样发出光。自燃发生的一个主要因素是自热自燃,汽车自热自燃往往是因为电子线路老化、汽车部件装配不合理导致当温度过高时,车体中的可燃物发生燃烧,汽车驾驶舱容易散热,发生自热自燃概率最高的为汽车发动机舱,因此所具有的缺点不足:
1.检测自然的装置不足,导致检测不全面;
2.及时通信不到位,不能够及时发现危险。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防自燃新能源汽车,解决了现有新能源汽车防自燃效果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防自燃新能源汽车,包括车体,所述车体的底端设有驱动轮,所述车体的表面开设有充电口,所述充电口的一端与充电电池箱连通,所述充电电池箱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内壳,所述内壳的表面设有散热风机,所述内壳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制冷器,所述制冷器的一端与循环管连通,所述循环管的一端与增压泵连通,所述增压泵的一端与循环管连通,所述车体位于驱动轮正上方固定连接有气体传感器。
优选的,所述驱动轮的数量有四个,且四个驱动轮的分别设置在车体的四周。
优选的,所述散热风机的数量有四个,且四个散热风机均匀分布在内壳内壁上。
优选的,所述循环管通过固定片与内壳固定连接,且固定片的数量至少有五个。
优选的,所述气体传感器的输出端与处理器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处理器的输出端与通信单元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处理器的输入端还分别与火焰传感器、烟雾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处理器的输出端与报警器和灭火器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处理器的输入端分别与室内温度传感器和发动机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端电连接。
优选的,所述通信单元为蓝牙通讯模块、G通讯模块和G通讯模块无线通讯模块中的一种或多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防自燃新能源汽车,具备以下
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通过设置气体传感器、室内温度传感器、发动机温度传感器和灭火器,通过气体传感器和室内温度传感器可实时检测驱动轮的表面气体和车体内部的温度,且同时通过设置的发动机温度传感器对其进行温度检测,然后通过通信单元和报警器及时发现危险,灭火器能够进行灭火降温,从而防止汽车自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芜湖盘云石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芜湖盘云石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7845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