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污泥集中收集输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0679727.5 | 申请日: | 2018-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9512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2 |
发明(设计)人: | 孙杰;郭栋;张敦兰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合众清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45/12 | 分类号: | B65G45/12 |
代理公司: | 天津合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29 | 代理人: | 马云云 |
地址: | 100044 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污泥 集中 收集 输送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污泥集中收集输送装置,涉及环保领域。本发明包括若干相互配合连接的槽板、以及与槽板两端分别密封配合连接的第一密封件和第二密封件;槽板为一弧形板;槽板的两侧分别设有一连接板;槽板的一端端面上设有一第一密封板,第一密封板的端面上设有一第一密封卡板;槽板的另一端端面上设有一与第一密封板相配合的第一密封槽,以及一与第一密封卡板相配合的第一密封卡槽;连接板的上表面两端对称设有两第一贯穿孔,连接板的一侧面两端均设有一第一槽口,第一贯穿孔与第一槽口相连通。本发明通过槽板对产生的污泥进行集中回收,并通过清扫板进行清扫,解决了管道输送污泥易产生问题管道堵塞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保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污泥集中收集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我国幅员辽阔,河流众多,我国中小河道淤积现象比较普遍,河道原有的调蓄洪水和防灾减灾的能力有所减弱。近几年国家加强了中小河道和农村河道的治理力度,其中清淤工程作为主要措施被广泛实施,清淤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大量的污泥,而污泥中往往含有大量的杂物等,这些杂物和污泥聚集在一起容易产生管道堵塞,如何对产生的污泥进行集中运输的同时避免污泥在输送管道内产生堵塞是本发明所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污泥集中收集输送装置,通过本发明装置对产生的污泥进行集中回收,并通过清扫板进行清扫,解决了管道输送污泥易产生问题管道堵塞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为一种污泥集中收集输送装置,包括若干相互配合连接的槽板、以及与槽板两端分别密封配合连接的第一密封件和第二密封件;
所述槽板为一弧形板;所述槽板的两侧分别设有一连接板;所述槽板的一端端面上设有一第一密封板,所述第一密封板的端面上设有一第一密封卡板;所述槽板的另一端端面上设有一与第一密封板相配合的第一密封槽,以及一与所述第一密封卡板相配合的第一密封卡槽;
其中,所述连接板的上表面两端对称设有两第一贯穿孔,所述连接板的一侧面两端均设有一第一槽口,所述第一贯穿孔与第一槽口相连通;
所述第一密封件包括一第一基板,所述第一基板的一表面设有一与槽板相配合的密封槽板;所述密封槽板上设有与第一密封板相配合的第二密封槽,以及一与所述第一密封卡板相配合的第二密封卡槽;所述第一基板的两侧分别固定有一第一限位连接板,所述第一限位连接板靠近密封槽板的一端设有一与第一槽口相配合的第二槽口,所述第一限位连接板的上表面设有一第二贯穿孔,所述第二贯穿孔与第二槽口相连通;
所述第二密封件包括一第二基板,所述第二基板的一表面设有一与第一密封槽相配合的第二密封板,所述第二密封板的一端面上设有一与第一密封卡槽相配合的第二密封卡板;所述第二基板的两侧分别固定有一第二限位连接板;所述第二限位连接板的一侧面设有一与第一槽口相配合的第三槽口,所述第二限位连接板的上表面设有一第三贯穿孔,所述第三贯穿孔与第三槽口相连通;
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一基板的底侧面为一与槽板相配合的弧形面。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密封板、第一密封卡板、第一密封槽、第一密封卡槽、第二密封槽、第二密封卡槽、第二密封板和第二密封卡板的横截面均为一弧形结构;同时通过密封卡槽与密封卡板、密封板与密封槽的配合,提高了槽板与槽板之间、槽板与第二密封件之间、以及槽板与第一密封件之间的连接的密封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板的上表面还设有一滑槽,所述滑槽上配合状设有一滑块,两所述滑块之间配合设有一清扫板。
进一步地,所述滑槽的截面为一凸字型或燕尾形。
进一步地,所述滑块包括一与滑槽相配合的船型底座,所述船型底座的一表面设有一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沿垂直方向平行开设有一两安装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合众清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合众清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7972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