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冷却塔群塔表面风压干扰效应试验设备及其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680820.8 | 申请日: | 2018-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3498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16 |
发明(设计)人: | 张军锋;臧恒通;宋鸿浩;孙宁;倪雪莉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M9/00 | 分类号: | G01M9/00 |
代理公司: | 郑州万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35 | 代理人: | 任彬 |
地址: | 450000 河南省郑***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冷却塔 表面 风压 干扰 效应 试验 设备 及其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冷却塔群塔表面风压干扰效应试验设备及其使用方法,包括支撑架、动力装置和传动装置,所述的动力装置设置在支撑架内,传动装置和动力装置的输出端连接,包括旋转盘和支撑装置,所述旋转盘水平设置,旋转盘与传动装置传动连接。本发明结构简单巧妙,旋转盘和支撑装置的设置,能使测试冷却塔模型固定,而干扰冷却塔模型围绕测试冷却塔模型转动,从而有效排除排除了传统冷却塔群塔表面风压干扰效应试验中因测试冷却塔模型随旋转盘转动而导致的试验结果误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冷却塔模型风洞实验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冷却塔群塔表面风压干扰效应试验设备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对冷却塔模型的要求越来越高。冷却塔模型是热电厂的重要冷却设施,并且多以群体结构形式出现。由于塔群之间的干扰效应,其表面风压分布与单塔情况有较大差异。为保证冷却塔模型的安全性与经济性,往往需要对群体冷却塔模型结构进行风洞试验确定其表面风压特性和风致干扰效应。以往的冷却塔模型测压模型风洞试验中,所有模型,包括测试模型和周边模型,都固定在旋转盘上随旋转盘一起转动。这就带来如下三种因素的影响:模型制作精度误差、实验设备误差和测压点敏感性差异。
常规以阻力系数为指标得到的多塔比例系数取值也在1.2~1.4的范围,而上述试验误差所造成的影响也在20%左右。如果在干扰试验中不克服上述缺陷,这种风压分布的差异将难以分辨是上述试验误差还是周边干扰效应造成的,试验结果的合理性也将受到质疑。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冷却塔群塔表面风压干扰效应试验设备,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所述的以往的冷却塔模型测压模型风洞试验中模型制作精度误差、实验设备误差和测压点敏感性差异所导致的多塔干扰试验中难以分辨是上述试验误差还是周边干扰效应造成的试验结果的合理性不确定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冷却塔群塔表面风压干扰效应试验设备,包括支撑架、动力装置和传动装置,所述的动力装置设置在支撑架内,传动装置和动力装置的输出端连接,包括旋转盘和支撑装置,所述旋转盘水平设置,旋转盘与传动装置传动连接,所述的旋转盘包括从内到外依次同轴套设的第一环形板、第二环形板和第三环形板,且第一环形板、第二环形板和第三环形板在同一个平面,第一环形板和第二环形板之间、第二环形板和第三环形板之间均固定设置有多个滚动装置,滚动装置以旋转盘中心为圆心沿旋转盘周向等间隔分布,所述的滚动装置包括转轴和转动设置在转轴上的滚球,滚球等间隔设置在转轴上;
所述的支撑装置包括支撑板、立杆和端板,支撑板水平设置在旋转盘中部,所述的立杆上端和支撑板下表面中部固定连接,立杆下端穿过第一环形板设置在支撑架内,立杆下端设置有端板,端板的外端与支撑架固定。
所述的支撑板上表面设置有压紧装置,压紧装置包括十字型压紧杆和竖直杆,竖直杆下端固定在十字型压紧杆上端面中部,竖直杆上端顶在天花板上,十字型压紧杆压覆在支撑板上端面。
所述的传动装置包括圆形固定板,圆形固定板水平固定在支撑架上端面,圆形固定板上端面沿圆形固定板周向设置有阶梯导轨,所述的阶梯导轨为环形的导轨,阶梯导轨的内侧面设置有阶梯,旋转盘设置在阶梯导轨上方,且旋转盘的第三环形板下表面沿周向设置有固定块,固定块外侧面均设置有滚轮,滚轮设置在阶梯导轨上,所述的旋转盘下方设置有齿盘,旋转盘和齿盘之间设置多个垫块,旋转盘和齿盘通过螺栓连接,螺栓穿过垫块;旋转盘、圆形固定板和齿盘同轴设置。
所述的动力装置采用电机,电机输出轴朝上竖直设置,电机上端固定设置有减速器,减速器通过减速器固定架固定在圆形固定板下端面,减速器的输出轴穿过圆形固定板,且设置第一齿轮,第一齿轮和齿盘相啮合。
所述的立杆下端分别从第一环形板中心,齿盘中心和圆形固定板中心穿过,且立杆与第一环形板、齿盘和圆形固定板之间均设置有轴承。
所述的端板外端固定在电机下端。
所述的第三环形板内径大于支撑板直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州大学,未经郑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8082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立式湍流效应模拟装置
- 下一篇:一种高温风洞用收集口喷水降温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