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套抗性造林整地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685228.7 | 申请日: | 2018-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127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27 |
发明(设计)人: | 李志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志东 |
主分类号: | A01B79/02 | 分类号: | A01B79/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30500 甘肃省定***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造林 整地 土壤改良 等高线 行间 腐熟农家肥 干旱半干旱 农作物秸秆 品字形排列 土壤改良剂 应用范围广 绿肥 促进生长 对齐排列 灌木树种 退耕还林 保墒 定根水 东西向 抗盐碱 植树坑 豆类 抗性 长边 抗寒 撒播 增肥 覆盖 乔木 成活 平行 坡地 两边 平地 农作物 抗旱 树种 改良 土壤 环保 健康 | ||
一种一套抗性造林整地方法,包括整地、土壤改良、混交造林、健康增肥和覆盖保墒设施、坡地长边与等高线平行、品字形排列;平地沿东西向行间对齐排列,坑施腐熟农家肥或土壤改良剂,1坑3树乔灌混交造林,坑中央乔木树种,两边为灌木树种,浇完定根水和整理好植树坑后撒播豆类农作物作绿肥,以农作物秸秆覆盖于坑内即可,本套设施有抗旱、抗寒、抗盐碱及改良土壤、提高成活、促进生长、增加效益等多种功能,适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荒山坡造林和退耕还林,应用范围广,经济适用,环保高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植树造林,特别是一种一套抗性造林整地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 公知的植树造林,分全部整地和局部整地两大类在造林生产上多用局部整地方法,主要包括:带状整地、水平阶梯整地、水平沟整地、反坡梯田、穴装整地、块状整地、鱼鳞坑整地和高台整地等多种,这些整地方式形状各异、用工量有别、效果不同、各有利弊,实践中常贴合实际选择使用,目前,荒山荒坡造林多用鱼鳞坑地造林方法,退耕还林地造林多用穴状整地或块状整地方式,大多以下几个方面。
造林施肥方法 造林施肥多在育苗地和经济林地全施、单施或树盘施,多地在荒山造林中不考虑施肥问题,只有少数地区坑施化肥的实例。
混合造林方法,混交造林、林药间作、林良间作的模式有多种,比如乔灌混交、乔灌草混交、林药间作(乔灌型)、林良间作等,能实现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或空间,互惠互利,获得多重效益的实际效果。
抗旱造林浇水方法 造林时浇足定根水和干旱季节及时补充水分,是干旱地区抗旱造林关键技术和环节,也是确保成活及健康生长的重要步骤和因素第一。
健康增肥方法,用种豆增肥技术在农业是生产中一直沿用至今,单咀荒山荒坡造林地几乎无人使用。
覆盖保墒方法,浇水后实施保墒措施也是抗旱造林的措施之一,目前,生产上常用地膜作覆盖材料,极少农作物秸秆覆盖。
而一套抗性整地造林方法不同于以上类型,是一套干旱地区或特殊地理条件(盐碱地)的一套抗性造林整地方法,因此农作物秸秆代替地膜作覆盖材料,其内种植的豆类农作物可为树种提供绿肥,可弥补以往植树造林中的不足。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造林方法,特别是一种一套抗性造林整地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一套抗性造林整地方法,包括坡地栽培坑与梯田培坑,其特征是:坡地栽培坑在坡地长边与等高线平行,排列为品字行,坑内施入腐熟农家肥或土壤改良剂与原土层混合后为培养土,一坑3树,中间为乔木树种,两边为灌木树种;在坡地栽培坑内施入腐熟农家肥及土壤改良剂与原土壤混合后的培养土,其坑内育有乔木树种1株,灌木树种2株,设置有农作物秸秆在其内覆盖;平地栽培坑在坑内施入腐熟农家肥土壤改良剂与原土壤混合后的培养土,其坑内育有乔木树种1株,灌木树种,其内种植了豆类农作物;坡地栽培坑与梯田栽培坑内覆盖的农作物秸秆为麦草或玉米秸秆,种植的农作物为豆类农作物。
由于采取上述方案,坡地栽培坑平地栽培坑内培育的乔木树种和灌木树种在根部有混合在原有土壤内的农家腐熟土与土壤改良剂及定根水,可加快生根速度,坑表面覆盖了农作物秸秆或种植的豆类农作物,具有较好的保墒作用,排列的品字形或纵横对齐形植树坑,可在雨天将雨水方便流入坑内,覆盖的农作物秸秆或豆类农作物,腐烂后可给坑内树种供其肥料,该方法可广泛用于各种环境下的种植造林中,具有抗旱、抗寒、抗盐碱及改良土壤,提高成活率,应用范围广,经济适用,环保高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坡地品字形栽培坑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品字形栽培坑的另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梯田栽培坑实施例的的俯视图
图4是图所示实施例的梯田栽培坑另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坡地栽培坑俯视图
图6是图5的A-A剖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志东,未经李志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8522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