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锂电池硅碳复合负极片的多孔集流体表面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688177.3 | 申请日: | 2018-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6583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2 |
发明(设计)人: | 夏伦鹏;王义飞;曹勇;任森;蒙广伟;王斌;王郭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4/04 | 分类号: | H01M4/04;H01M4/1393;H01M4/1395;H01M4/66;H01M4/75;H01M4/80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长远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9 | 代理人: | 傅磊 |
地址: | 2300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锂电池 复合 负极 多孔 流体 表面 处理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锂电池硅碳复合负极片的多孔集流体表面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多孔集流体置于含硫酸铜的硫酸溶液中,然后向浸泡在溶液的多孔集流体表面施加脉冲电流,在多孔集流体的孔隙中通过电沉积形成微米铜线,接着取出洗净,烘烤得到预处理物料;在预处理物料表面涂覆硅碳复合负极,干燥得到锂电池硅碳复合负极片的多孔集流体。采用表面电沉积修饰后的多孔集流体可以有效提高抗拉强度,降低硅碳复合浆料在多孔集流体表面涂覆漏料问题,并有效容纳硅碳在充放电过程中的面内膨胀力,降低硅碳膨胀导致与集流体的脱离,大大提高硅碳复合材料的循环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锂电池硅碳复合负极片的多孔集流体表面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锂电池逐步向高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等方向的发展,具有很高比容量的硅基负极逐渐被人们所重视。然而硅基负极高达300%的膨胀率导致硅基负极与集流体在充电过程中直接脱离,造成电池内阻的增加和循环性能的衰减;且锂电池负极采用的负极集流体面密度高,重量占比大进一步影响电池的能量密度。因此人们通过硅合金与石墨混合的方式,在提高克容量的同时降低硅碳复合材料的膨胀率,并且通过多孔箔材来降低辅材占比,从而提高能量密度。而多孔箔材的孔径较小时无法容纳硅碳复合材料的面内膨胀;孔径较大时,多孔箔材的抗拉伸强度变差,且在涂覆过程中容易出现漏料问题。
发明内容
基于背景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锂电池硅碳复合负极片的多孔集流体表面处理方法,提高大孔径集流体的抗拉伸强度,并一定程度上降低孔径,从而容纳硅碳复合材料的面内膨胀,降低纵向膨胀,提高电池能量密度及循环性能。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锂电池硅碳复合负极片的多孔集流体表面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多孔集流体置于含硫酸铜的硫酸溶液中,然后向浸泡在溶液的多孔集流体表面施加脉冲电流,在多孔集流体的孔隙中通过电沉积形成微米铜线,接着取出洗净,烘烤得到预处理物料;
S2、在预处理物料表面涂覆硅碳复合负极,干燥得到锂电池硅碳复合负极片的多孔集流体。
优选地,S1中,多孔集流体为穿孔铜箔,其厚度为7-20μm,孔隙率为30-70%。
优选地,S1中,穿孔铜箔的孔隙呈多边形,孔隙中含有锐角,孔隙的径向宽度为10-300μm。
优选地,S1含硫酸铜的硫酸溶液中,硫酸铜浓度为0.005-0.5mol/L,硫酸浓度为0.2-2mol/L。
优选地,S1中,脉冲电流的电流密度为10-2000A/㎡,重复施加500-4000次,每次施加时间为1-500ms。
优选地,S1中,施加脉冲电流的具体操作如下:取面密度相同的铜箔与多孔集流体平行置于含硫酸铜的硫酸溶液中,在多孔集流体表面施加脉冲电流,脉冲电流的电流密度为10-2000A/㎡,重复施加500-4000次,每次施加时间为1-500ms。
优选地,S1中,采用去离子水洗净。
优选地,S1中,烘烤的具体操作如下:氮气流中,50-100℃烘烤至表面无水分残留。
优选地,S2中,碳复合材料涂覆面密度为40-150g/㎡。
优选地,S2中,干燥方式为真空干燥,真空度≤-99kPa,干燥温度为90-120℃。
本发明通过在多边行孔并带有尖角的多孔集流体表面施加重复脉冲电流,通过电化学沉积作用在多孔铜箔的孔内部形成具有一定抗拉强度的微米铜线,通过微米铜线的作用使硅碳复合材料可以很好的涂覆在多孔铜箔表面,并且可以容纳硅在箔材孔内的膨胀,提高双面硅碳复合材料的粘结性能,有效降低硅碳复合材料由于膨胀导致与集流体的脱离效果,从而大大提高全电池的循环性能。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未经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8817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