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石结构古牌楼基础隔震体系及其加固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694513.5 | 申请日: | 2018-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710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5 |
发明(设计)人: | 甄进平;甄中豪;张亚英;王舒扬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瑞博远绿色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7/34 | 分类号: | E02D27/34;E02D31/08 |
代理公司: | 北京青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384 | 代理人: | 郑青松 |
地址: | 102300 北京市门头沟区莲石湖***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承台 牌楼 钢筋混凝土 隔震垫 原柱 基础隔震系统 树根桩 隔震 基础设置 建筑构件 抗震加固 上部结构 销键连接 地震力 连梁 销键 浇筑 地震 施工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石结构古牌楼基础隔震体系及其施工方法,属于抗震加固技术领域。包括原基础、原柱,原基础设置在原柱底部,还包括古牌楼基础隔震系统,所述古牌楼基础隔震系统包括树根桩、上部承台、下部承台、隔震垫以及钢筋混凝土销键,树根桩顶部浇筑有下部承台和上部承台,下部承台和上部承台之间安装有多个隔震垫,石结构古牌楼两端的上部承台之间通过钢筋混凝土连梁连接,上部承台与原柱之间通过钢筋混凝土销键连接。地震时通过隔震垫可大大减少地震力对石牌楼上部结构及建筑构件造成的各种影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加固改在隔震体系,特别是一种石结构古牌楼基础隔震体系及其施工方法,其采用树根桩、承台、隔震垫、钢筋混凝土连梁和销键组合而成,属于抗震加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防震减灾一直是我国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近年来频繁的地震对数百年乃至数千年的古建筑造成巨大破坏以2008年汶川8.0级地震为例,据不完全统计,仅四川省就有8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17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传统古建筑加固主要侧重上部杆件之间的连接加固及杆件本身加固,有一定效果,但古建筑作为整体抗震性能的提高是最为必要的,近年来桩技术、隔震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古建筑提高整体抗震性能提供了可能。牌楼是我国古建筑的重要形式,也是各类古建筑群的标志性建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分布也极其广泛。然而牌楼的较大单跨度∏结构形式决定了其抗地震力极其薄弱——横向失稳,纵向不协同,而且头重脚轻,极易横向倾覆,上部瓦片、飞檐杆件在年代久远后极易脱落。即使在没有地震的情况下,承重构件和杆件之间连接因年代久远其抗震性能也下降很多。无论古牌楼的局部和整体都需要采取合理措施,保证其在地震状态下的完整性及延性。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石结构古牌楼基础隔震体系及其施工方法,其采用树根桩、承台、隔震垫、钢筋混凝土连梁和销键组合而成,能够大幅提高石结构古牌楼的抗震性能,解决了石结构古牌楼的抗震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石结构古牌楼基础隔震体系,包括原基础、原柱,原基础设置在原柱底部,还包括古牌楼基础隔震系统,所述古牌楼基础隔震系统包括树根桩、上部承台、下部承台、隔震垫以及钢筋混凝土销键,其中,所述树根桩打设在石结构古牌楼的原基础四周,树根桩顶部浇筑有下部承台和上部承台,下部承台和上部承台之间安装有多个隔震垫,上部承台浇筑在原柱四周,其横截面呈上窄下宽的阶梯型,石结构古牌楼两端的上部承台之间通过钢筋混凝土连梁连接,原柱底部与上部承台四面接触的高度范围设置有凹凸形状的销键坑,销键坑内填充设置有与上部承台一体的钢筋混凝土销键,上部承台与原柱之间通过钢筋混凝土销键连接,在下部承台侧面浇筑有隔震沟侧壁,其与上部承台之间形成隔震沟;所述上部承台侧面还设置有钢筋混凝土斜撑挑梁,所述钢筋混凝土斜撑挑梁与钢筋混凝土连梁在水平面上垂直设置,所述型钢斜撑挑梁外端还与石斜撑一端连接,石斜撑另一端与原柱斜向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钢筋混凝土斜撑挑梁外端上方设置有靴子状孔洞,所述石斜撑的一端斜插入孔洞,并在两者接缝处浇筑有细石混凝土。
进一步地,所述钢筋混凝土斜撑挑梁长1.5-2.0m。
进一步地,所述型钢斜撑挑梁与上部承台之间一体浇筑成型。
进一步地,所述隔震沟上盖设有隔震沟盖板,所述隔震沟盖板与上部承台之间填充有防水材料,所述隔震沟盖板与隔震沟侧壁之间填充有水泥砂浆封胶。
进一步地,所述防水材料填充厚度为15-20mm;所述隔震沟盖板的厚度为60-100mm;所述隔震沟宽度500-600mm。
进一步地,所述上部承台、下部承台之间的原柱上设置有切割分离缝,切割分离缝间隙为20-40mm。
上述石结构古牌楼基础隔震体系的加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瑞博远绿色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瑞博远绿色建筑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9451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