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智能调速的食品用持续电加热炉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810698649.3 | 申请日: | 2018-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826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13 |
发明(设计)人: | 李俊东;夏海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台市新杰科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1B1/22 | 分类号: | A21B1/22;A21B1/48;A21B1/4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盛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62 | 代理人: | 宋平 |
地址: | 224200 江苏省盐***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加热炉主体 传送带 电加热管 控制柜 加热 电加热炉 智能调速 聚能罩 两组 内壁 隔热保温层 数字显示屏 开关按钮 食品加热 温度稳定 支架连接 转轴连接 旋钮 开口 指向 传送 | ||
本发明公开一种智能调速的食品用持续电加热炉系统,包括加热炉主体、传送带和控制柜,加热炉主体内壁设有隔热保温层,加热炉主体中间部位设有传送带,传送带四周均匀设有两组电加热管,电加热管的一侧设有聚能罩,聚能罩开口指向传送带;电加热管通过支架连接加热炉主体内壁,加热炉主体通过转轴连接控制柜,控制柜设有数字显示屏、开关按钮和调节旋钮;在本发明中,控制柜控制两组电加热管的加热以及传送带的传送速度,以便更好的对食品进行加热。本发明加热速度快、加热工作温度稳定,能有效减轻人们对食品加热时的劳动强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持续电加热炉,特别涉及一种智能调速的食品用持续电加热炉系统。
背景技术
食品是维系人类生活的最基本要素,人类的生产活动很多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加工食品,如何更好、更快、更多的加工食品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在此过程中,人们发明制造了许多食品加工机械来提高加工的速度和加工品质。食品的制作最重要的环节是加热,加热食品不仅使食品更好吃,更容易消化,还具备对食品杀菌功能。人们也因此制造了许多食品加热机械。目前,现有的食品加热设备多是从食品的底部加热,比如各类燃气灶,加热不均匀,加热效果不好。目前也有一些食品加热设备是从食品的周围开始加热,比如烘箱、烤炉,不过此类设备每次只对单一食品进行单次加热,加热效率不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智能调速的食品用持续电加热炉系统,针对现有的食品加热设备加热不均匀或加热效率不高的现状,得到了一种加热快速、加热均匀的电加热炉,并且加热温度可以调节,并且操作简单和加热效率高,能够实现对食品进行持续的加热。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本发明包括加热炉主体、传送带和控制器,加热炉主体内壁设有隔热保温层,所述加热炉主体内部中间部位设有传送带,所述传送带四周设有两组电加热管,所述电加热管一侧设有聚能罩,所述聚能罩开口指向所述传送带;所述电加热管通过支架连接所述加热炉主体内壁,所述加热炉主体通过转轴连接所述控制柜,所述控制柜一侧设有数字显示屏、开关按钮、调节旋钮。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电加热管的聚能罩剖面是半圆形、抛物线形或梯形中的一种形状。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控制柜的一侧设有把手。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控制柜以所述转轴做360度旋转。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加热机主体一端设有进料口,另一端设有出料口。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技术选方案,所述传送带由不锈钢材料或铝合金材料制成。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电加热管分做两组使用,一组正常使用,另一组作备用或作增大加热强度使用。
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针对现有的食品加热设备加热不均匀或加热效率不高的现状,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智能调速的食品用持续电加热炉系统,本发明加热快速、加热均匀,并且加热温度可以调节,同时本发明操作简单,加热效率高,实现对食品进行持续的加热。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剖视图;
图中:1、加热炉主体;2、支撑杆;3、电加热管;4、聚能罩;5、隔热保温层;6、传送带;7、控制柜;8、显示屏;9、开关按钮;10、调节旋钮;11、旋转轴;12、进料口;13、出料口;14、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台市新杰科机械有限公司,未经东台市新杰科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9864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