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稳定性多变比电容分压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0698827.2 | 申请日: | 2018-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5708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4 |
发明(设计)人: | 姜春阳;殷小东;刘俭;靳绍平;熊博;刘浩;杜百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15/06 | 分类号: | G01R15/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工信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6 | 代理人: | 胡秋立 |
地址: | 430070 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稳定性 多变 电容 分压器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稳定性多变比电容分压器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多值高压电容单元,包括:高压电极模块,为带法兰的高压电极,凸出于盖板法兰,由高压电极和电容器盖板焊接而成;低压电极模块,包括:相对位置为上下且通过绝缘材料进行隔离的第一圆柱体低压电极和第二圆柱体低压电极;屏蔽模块,包括:分别与第一圆柱体低压电极的上部连接的半球形顶屏蔽部分以及与第二圆柱体低压电极下部连接的支柱屏蔽部分;变比选择单元,包括:输入端具有两个输入端子,用于获取第一圆柱体低压电极和第二圆柱体低压电极的测量信号;输出端具有三个输出端子,用于获取输出信号;选择控制端用于调节变比选择单元的内部连接方式,控制电容分压器的变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交流电压测试技术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高稳定性多变比电容分压器装置。
背景技术
电容分压器常采用高低压臂电容分压原理。采用集中式同轴电容并填充压缩气体方式构成的高压臂电容单元具有结构简单,设计简便和稳定性优良的突出优点。气体电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接近于1,极化率极小,气体电介质的损耗即为电导损耗,当电场强度小于使气体分子电离所需值时,气体电介质的电导也是极小的,因此气体电介质的损耗也极小。以压缩气体作为绝缘介质的电容分压器具有极小的介质损耗,可以保证较高的测量精度。
目前采用高低压臂分压原理的电容分压器,其高压臂采用集中式同轴电容时,高压臂电容的电容值固定不变,因此电容分压器的变比固定不变。其限制了电容分压器变比选择功能,不利于电容分压器对市场多样化需求的适应。因此,需要一种多变比电容分压器,以解决如何实现电容分压器多变比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一种高稳定性多变比电容分压器装置,以解决如何实现电容分压器多变比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稳定性多变比电容分压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多值高压电容单元和变比选择单元,
所述多值高压电容单元,包括:高压电极模块、低压电极模块和屏蔽模块,
所述高压电极模块,为带法兰的高压电极,凸出于盖板法兰,由高压电极和电容器盖板焊接而成;
所述低压电极模块,包括:相对位置为上下且通过绝缘材料进行隔离的第一圆柱体低压电极和第二圆柱体低压电极;
所述屏蔽模块,包括:分别与第一圆柱体低压电极的上部连接的半球形顶屏蔽部分以及与第二圆柱体低压电极下部连接的支柱屏蔽部分;
所述变比选择单元,包括:输入端、输出端和选择控制端,所述输入端具有两个输入端子,用于获取第一圆柱体低压电极和第二圆柱体低压电极的测量信号,所述输出端具有三个输出端子,用于获取输出信号,所述选择控制端用于调节变比选择单元的内部连接方式,控制电容分压器的变比。
优选地,其中所述第一圆柱体低压电极和第二圆柱体低压电极的底面具有内凹结构,所述绝缘材料两侧均具有与所述内凹结构对应的圆柱形凸起结构,以保持第一圆柱体低压电极和第二圆柱体低压电极位于同轴位置。
优选地,其中所述第一圆柱体低压电极和半球形屏蔽部分通过绝缘材料进行隔离,所述第二圆柱体低压电极部分和支柱屏蔽部分通过绝缘材料进行隔离。
优选地,其中所述半球形顶屏蔽部分和支柱屏蔽部分的内部为中空结构,并且含有能够用于与螺杆进行连接的螺纹结构,所述半球形顶屏蔽部分和支柱屏蔽部分采用两端具有螺纹结构的螺杆进行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圆柱体低压电极和第二圆柱体低压电极的底面设有半径为预设阈值的圆孔,以通过所述螺杆。
优选地,其中所述支柱屏蔽部分内部的中空结构,还用于引出低压电极信号线。
优选地,其中所述绝缘材料为聚四氟乙烯的圆柱形薄板,厚度为1.5mm,所述绝缘材料的半径与第一圆柱体低压电极和第二圆柱体低压电极的半径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9882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