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面向服务的无线网络组网模式智能重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703460.9 | 申请日: | 2018-06-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7001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4 |
发明(设计)人: | 蔡圣所;雷磊;寇克灿;孙志刚;郭彦涛;周啸天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4W24/06 | 分类号: | H04W24/06;H04W74/02;H04L12/2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16***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面向 服务 无线网络 组网 模式 智能 方法 | ||
1.一种面向服务的无线网络组网模式智能重构方法,所采用的步骤是:
步骤1:构造经验数据集;本方法所设计的经验数据集中,每条数据包含九个属性和一个判决结果;九个属性分别是:组网规模、业务量、负载量、传输距离、最大跳数、带宽、移动性、时敏性和丢包率敏感度;判决结果即为最终要选择的组网模式,可供选择的协议有三种,分别是:全连通动态时分组网模式、多跳载波检测组网模式和多跳自组织时分多址组网模式;对于每条数据,随机为其九个属性赋值,计算出在此情况下每种组网模式的评价得分,选择得分最高的组网模式作为该条数据的判决结果;将每条数据原始取值量化后的结果作为经验数据集;
构造经验数据集的具体方法为:
(1)仿真得到评价指标,在经验数据集的九个属性中,组网规模、业务量、负载量、传输距离、最大跳数、带宽和移动性这七个属性是需要作为仿真输入的属性,通过对这七个属性的原始数值进行仿真,分别得到三种组网模式的三个评价指标:吞吐量、时延和丢包率;
(2)归一化评价指标,将三个评价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对于每个评价指标,对比三种组网模式,将最小的作为1,用其取值除另外两种组网模式的取值,所得结果作为另外两种组网模式的归一化结果;如果对于某一评价指标,某一组网模式的该指标为0,则将其记为0,并按照同样的方法对另外两种组网模式进行归一化处理;
(3)向量化原始数据,将每个属性的取值都做向量化处理,使之变为适用于机器学习算法并能够进行函数运算的数据;
(4)通过函数运算计算评价得分,选择组网模式,用以下公式计算三种组网模式的评价得分:
y=吞吐量×业务量-时延×时敏性-丢包率×丢包率敏感度 (1)
其中,y即为每种组网模式的评价得分,吞吐量、时延和丢包率为归一化后的取值,业务量、时敏性和丢包率敏感度为原始数据向量化后的取值;对于每种组网模式的期望是:吞吐量越大越好,而时延和丢包率越小越好;因此,将业务量、时敏性和丢包率敏感度作为权重,分别与三个评价指标相乘,吞吐量和业务量的乘积记为正,时延和时敏性以及丢包率和丢包率敏感度的乘积记为负,相加得到每种组网模式的评价得分;最后,选取得分最高的组网模式作为每条数据的最终结果;
(5)重复上述步骤,构造包含多条数据的经验数据集;
步骤2:选取神经网络算法,对经验数据集进行若干次学习;每次学习过程都分为两个步骤:训练和测试;经验数据集用于机器学习算法,在每次学习过程中,经验数据集都将随机的均分为训练集与测试集;在训练过程中,通过训练集中的数据确定算法的一些参数,得到训练模型;测试时,调用训练模型对测试集中的每条数据进行判断,检验训练模型的准确率;通过多次学习,求取准确率的均值与方差,观察算法准确率和算法稳定度,并选择准确率最大的一次,将训练模型保存起来;
步骤3:面向新服务进行智能重构,选择最佳组网模式;将新服务内容,即服务对应九个属性的实际数值作为输入,输入的实际数值将被量化为可供神经网络算法使用的数据,调用步骤2中所保存的训练模型,即可面向新服务进行智能重构,选择最佳的组网模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面向服务的无线网络组网模式智能重构方法,其特征在于经验数据集中原始数据量化的具体方法为:
(1)网络规模的取值范围为[1,+∞],当其取值为[1,8]时,将其向量化为1,为(8,20]时,将其向量化为2,为(20,+∞]时,将其向量化为3;
(2)业务量的取值范围为[0,+∞],当其取值为[0,200kbps]时,将其向量化为1,为(200kbps,2Mbps]时,将其向量化为2,为(2Mbps,+∞]时,将其向量化为3;
(3)负载量的取值范围为[0,100%],当其取值为[0,33%]时,将其向量化为1,为(33%,66%]时,将其向量化为2,为(66%,100%]时,将其向量化为3;
(4)传输距离的取值范围为[0,+∞],当其取值为[0,1km]时,将其向量化为1,为(1km,20km]时,将其向量化为2,为(20km,+∞]时,将其向量化为3;
(5)最大跳数分为单跳和多跳,当其取值为单跳时,将其向量化为1,为多跳时,将其向量化为2;
(6)带宽的取值范围为[12.8kbps,+∞],当其取值为[12.8kbps,512kbps]时,将其向量化为1,为(512kbps,2Mbps]时,将其向量化为2,为(2Mbps,+∞]时,将其向量化为3;
(7)移动性为“相对静止”时,将其向量化为1,为“随机运动”时,将其向量化为2;
(8)时敏性为“高”时,将其向量化为1,为“中”时,将其向量化为2,为“低”时,将其向量化为3;
(9)丢包率敏感度为“高”时,将其向量化为1,为“中”时,将其向量化为2,为“低”时,将其向量化为3;
(10)组网模式为“全连通动态时分组网模式”时,将其向量化为1,为“多跳载波检测组网模式”时,将其向量化为2,为“多跳自组织时分多址组网模式”时,将其向量化为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未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03460.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