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废弃TPU弹性体和无机刚性材料协同改性的再生ABS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711704.8 | 申请日: | 2018-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9770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19 |
发明(设计)人: | 王静荣;徐海萍;杨丹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L55/02 | 分类号: | C08L55/02;C08L75/04;C08K3/26;C08K9/04;C08K3/34 |
代理公司: | 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00 | 代理人: | 王洁平 |
地址: | 201209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废弃 tpu 弹性体 无机 刚性 材料 协同 改性 再生 abs 复合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废弃TPU弹性体和无机刚性材料协同改性的再生ABS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复合材料包括废弃TPU(8%~20w%),无机刚性材料(3%~8w%),废弃ABS(71.3%~88.7w%),偶联剂(0.3%~0.7w%),本发明先将废弃TPU和ABS清洗、破碎、再清洗、干燥后,经挤出造粒得到再生TPU和ABS粒子;再将再生TPU和ABS粒子和无机刚性材料以及偶联剂混合,进行熔融共混,得到再生ABS复合材料。本发明中通过两种材料的协同作用可以达到对ABS塑料增韧增强的目的,同时利用废弃TPU对废弃ABS进行改性处理,以废治废,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废弃高分子材料再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废弃TPU弹性体和无机刚性材料协同改性的再生ABS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ABS树脂是由丙烯腈(acrylonitrile)、1,3-丁二烯(butadiene)、苯乙烯(sryrene)三种单体共聚而成的三元树脂,是工业上五大工程塑料[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聚氯乙烯(PVC)、聚乙烯(PE)、ABS]之一。我国ABS应用领域比较广,可应用于电子电器、汽车配件、建筑行业、航空航天等多种行业,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和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产生了越来越多废弃ABS。在这些废弃ABS树脂中,能通过物理分拣得到的废弃物占30%到65%左右,因此对废弃ABS树脂进行回收利用,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由于ABS塑料在空气中氧、紫外线等的作用下,容易发生老化降解,分子量下降,使ABS塑料的脆性变大,力学性能大幅下降。对废弃ABS进行直接回收利用时,获得的再生ABS材料性能较差,只能用于一些低级制品中。为了扩大再生ABS材料的使用范围,提高再生产品的档次,需要对其进行增韧增强改性,这是废弃ABS回收利用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在塑料增韧方面,一种常见的增韧方法是在塑料中加入弹性体进行增韧改性。如张群安等研究了弹性体增韧聚丙烯共混体系的研究,发现用POE橡胶可以较好的增韧聚丙烯[张群安, 史政海. 弹性体增韧聚丙烯共混体系的研究[J]. 化工新型材料, 2010, 38(10):126-128.];李侃社等利用聚酯型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对聚氯乙烯进行了增韧,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李侃社,周远,牛红梅,闫兰英.聚酯型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的合成及对聚氯乙烯的增韧[J].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2018,34(1):24-29.]。但由于在聚合物体系中引进了低模量、低强度的橡胶相,常常使材料在抗冲击强度提高的同时,其拉伸强度又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因其优越的性能和环保性日益受到人们的欢迎,在保温材料、建筑用材、家电等行业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聚氨酯的产量不断增长,废弃物的产生量也在不断增加。目前,处理热塑性聚氨酯的方法主要是焚烧或填埋,但是TPU填埋时很难被降解,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也会造成材料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利用废弃弹性体和无机刚性材料协同作用的方式,提供一种综合性能优异的再生ABS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采用无机刚性材料对废弃ABS进行增强,同时采用废弃TPU对废弃ABS进行增韧改性,一方面达到对废弃ABS协同增韧增强,从而提高废弃ABS再利用价值的目的;另一方面利用废弃TPU进行增韧,也能达到以废治废的目的,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体介绍如下。
本发明提供一种废弃TPU弹性体和无机刚性材料协同改性的再生ABS复合材料,其由废弃热塑性聚氨酯TPU、无机刚性纳米材料、偶联剂和废弃的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种单体组成的三元共聚物ABS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未经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1170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