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浆纸废水用处理剂、其制备方法及处理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810713750.1 | 申请日: | 2018-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9343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6 |
发明(设计)人: | 董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34 | 分类号: | C02F3/34;C02F9/14;C02F103/28 |
代理公司: | 合肥国和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31 | 代理人: | 孙永刚 |
地址: | 210046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废水 用处 制备 方法 处理 工艺 | ||
1.一种浆纸废水用处理剂,其特征在于,包括纳米酶POEMGA、以及用于激活纳米酶POEMGA的激活剂WRLL、激活剂BOJF;
所述纳米酶POEMGA在使用前先激活,所述激活剂WRLL、激活剂BOJF分别是用于激活原生态POEMGA的所需药剂;所述激活剂WRLL还是用于激活过渡态POEMGA至激活态POEMGA的所需药剂;
所述纳米酶POEMGA是以复合材料作为制备载体,经复合纯化洗涤后,枯草芽孢杆菌的温和裂解产物;所述纳米酶POEMGA的活性成分为枯草芽孢杆菌的温和裂解产物;所述的激活剂WRLL采用磷酸二氢盐,所述激活剂BOJF采用铵盐;
所述浆纸废水用处理剂的制备方法,采用以下步骤:
1)制备纳米微球状结构的复合材料作为载体,包括步骤:
a)将硅酸钠、黏土、氧化铁、氧化铝和酸溶液混合均匀,在120℃-150℃下反应3-6小时;
b)将步骤a)的反应产物混匀,在95-100℃充入氮气,持续吹氮气30-60分钟;
c)将步骤b)所得产物进行高温煅烧30-360分钟,温度600℃-800℃;
d)向步骤c)的煅烧产物充入水蒸气,在高温高压下进行水化;所述高温高压是指在3-5个大气压,120℃-180℃下;
e)将步骤d)的水化产物进行干燥处理;
f)将干燥处理后的产物进行超声粉碎,并过筛网,即获得所述复合材料;
2)收取分离纯化并培养数日的枯草芽孢杆菌,综合冻融和超声破碎的温和方法,获得枯草芽孢杆菌的裂解产物,纯水洗涤备用;
3)将步骤1)制得纳米微球状结构的复合材料分散到pH为6-9的磷酸盐缓冲液中形成低粘度的溶液,其中,复合材料的用量为磷酸盐缓冲液质量的0.2~2%,然后加入步骤2)中得到的裂解产物,裂解产物的加入量为磷酸盐缓冲液质量的0.1~10%,常温搅拌2~4h,低频超声后过200~400目网,测定包封率后装到特定的水处理设备内。
2.一种采用权利要求1所述处理剂的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a)废水首先由集水池收集,然后经过粗格栅拦截水中的纸屑、泡沫纸、塑料及大颗粒杂质悬浮物,之后经提升泵进入细格栅,除去细小的颗粒杂质后进入絮凝池一,经过具有针对性的SP絮凝剂絮凝沉淀;
b)絮凝池一出水后进入沉砂池,除去水中密度较大的无机颗粒,沉砂池出水泵入循环池;
c)将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剂按一定比例投入循环池进行首次处理,循环一定时间;
d)循环池出水泵入沉降池进行沉降,底料回流至循环池,上层水体进絮凝池二;
e)在絮凝池二加入絮凝剂后,上清液进入后续生化或物化环节进行进一步处理,污泥进入污泥池进行压滤,最后将得到污泥块外运;
f)按正常流程运作后,每日向循环池补加一定量的处理剂;
所述步骤a)中,SP絮凝剂的活性成分是针对浆纸废水能够抑制处理剂的活性而制备,SP絮凝剂具体为天然改性高分子絮凝剂,包括淀粉类衍生物、木质素衍生物或甲壳素衍生物中的一种或几种,投入质量为原水质量的0.5~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处理剂的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c)中,首次处理时,按照处理剂与原水的质量比为0.1~10%,将处理剂投入循环池;
其中,所述处理剂的具体投料过程如下:
1)先加入循环池容积的1~5%的纳米酶POEMGA,然后投入循环池容积的0.1~0.5% WRLL、0.01~0.1 % BOJF,通过激活剂WRLL、BOJF激活纳米酶POEMGA,活化时间24~48h,也可采用流动水24h×(2~4)以实现纳米酶POEMGA的活化;
2)待活化完成后,日常按照处理水量质量的0.01~0.04%加入WRLL,停留时间6~12h。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处理剂的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当循环池内的搅拌转速低于200r/min时,在循环池中加装曝气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处理剂的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f)中,当处理流程正常运转后,每日向循环池内投入污水总量0.001~0.1%的处理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大学,未经南京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13750.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