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确定及对抗室内可见光通信不安全区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716693.2 | 申请日: | 2018-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2385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9 |
发明(设计)人: | 王金元;邱宇;刘成;林生红;王俊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邮电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B10/116 | 分类号: | H04B10/116;H04B10/85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颜盈静 |
地址: | 210003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确定 对抗 室内 可见 光通信 不安 全区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确定室内可见光通信不安全区的方法,针对由发射机、合法用户和窃听用户构成的室内可见光通信网,以发射机在接收平面的投影点为圆心,以该投影点到合法用户的距离为半径的圆盘来确定不安全区。当窃听用户位于该不安全区时,将无法保证信息的安全传输。鉴于此,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对抗不安全区的方法,可以消除或者尽可能地缩小不安全区,从而保证信息尽可能安全的传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室内可见光通信物理层安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确定及对抗可见光通信不安全区的方法。
背景技术
可见光通信(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s,VLC)是在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等技术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短距离、高速的无线通信技术。它以LED作为光源,通过发出肉眼察觉不到的、高速明暗闪烁的可见光信号来传输信息,在接收端利用光电二极管(Photodiode,PD)完成光电转换,然后进行电信号的接收、再生、解调实现信息的传递。
从1999年被提出至今,VLC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目前,VLC的研究重点正逐渐从链路级通信转向组网方面。在未来室内VLC网络场景下,用户数据的私有性和保密性将变得格外重要。VLC虽然具有视距传播特性,但仍具有广播特性,这种广播特性在为数据传输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窃听用户接入网络和窃听信息提供了可乘之机,这给合法用户的数据传输造成了潜在的安全隐患。
从信息论角度看,最早解决无线通信网络安全问题的是基于计算量的加密技术,主要包括通信信息加密、密钥管理、安全通信协议等。然而这类技术都是从协议栈的上层通过接入控制、密码保护和端到端加密等解决网络安全问题,其安全性是建立在窃听用户计算能力有限的基础之上,目前其安全性面临诸多问题。一方面,由于无线网络中用户的移动性和资源的有限性,传统加密算法、密钥分发和管理将变得异常复杂。另一方面,随着高性能计算的飞速发展,尤其是量子计算机的出现,基于计算量的加密机制的安全性受到挑战,容易造成安全信息的泄露。因此,传统基于计算量的加密技术已经无法满足未来通信的安全需求,国内外学者开始寻求新的网络安全技术。
在网络安全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协议栈中的物理层却一直被忽视。物理层作为协议栈的最底层,是整个网络的基础。如何充分利用无线信道的传输特性,把看似不利的因素转变为有利于提升通信网络安全性能的因素,成为近年来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在这种背景下,物理层安全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在传统无线射频通信网络的物理层安全研究中,由于无线射频信号在无线信道传输具有广播特性,整个无线网络范围都是潜在的不安全区,也即窃听用户不论处于网络的哪个位置,都有可能窃听到信息。因此在传统无线射频通信网络中,无法直接确定不安全区。与传统无线射频通信不同,VLC的信道增益服从朗伯辐射模型,具有视距传播特性,这种信道特性为确定VLC的不安全区域提供了可能。针对VLC的物理层安全,本发明将提供一种确定VLC不安全区的方法,并提供一种对抗不安全区的方案,以尽可能高地提升网络的保密性能。
发明内容
针对室内VLC网络,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确定及对抗VLC不安全区的方法。基于物理层安全中的保密容量分析,本发明确定了保密通信的不安全区。当窃听者位于不安全区时,将无法保证信息的安全传输;然后,在确定不安全区的基础上,采用相关算法来消除或者尽可能地缩小不安全区。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确定室内可见光通信不安全区的方法,基于物理层安全中的保密容量分析,保密容量Cs定义为:
其中,I(·;·)表示互信息,fX(x)表示输入信号的概率密度函数;
在不安全区内,可见光通信的保密容量为零,信息无法安全传输;在不安全区外,可见光通信的保密容量为正,信息可安全传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邮电大学,未经南京邮电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1669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