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可逆电致变色透明水凝胶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722459.0 | 申请日: | 2018-07-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946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13 |
发明(设计)人: | 高光辉;李坤明;任秀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春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F220/56 | 分类号: | C08F220/56;C08F220/18;C08F2/44;C08K5/098;C09K9/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30012 吉林***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凝胶 电致变色 可逆 透明水凝胶 透明 制备 通电 甲基丙烯酸十六酯 十二烷基硫酸钠 电解质 表面活化剂 不透明状态 疏水性单体 自由基聚合 丙烯酰胺 酒石酸钾 去离子水 不透明 可恢复 氯化锂 透光率 透明的 有机盐 溶剂 导电 成功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可逆电致变色透明水凝胶的制备方法。该水凝胶是以去离子水为溶剂,丙烯酰胺为主单体,甲基丙烯酸十六酯为疏水性单体,十二烷基硫酸钠为表面活化剂,氯化锂为电解质,酒石酸钾为有机盐,通过自由基聚合反应制得了具有可逆电致变色透明性质的水凝胶。这种水凝胶在导电情况下由不透明变为透明,透光率达到90%以上。此水凝胶在停止通电后,在室温下可恢复原始不透明状态,再继续通电,水凝胶可再次变为透明。因此本发明成功制得了一种可逆电致变色透明的水凝胶。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分子水凝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可逆电致变色透明水凝胶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水凝胶是以水为分散介质,具有三维立体网络结构的高分子材料。水凝胶是由亲水性单体和疏水性单体共同交联形成网络结构,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水凝胶可以将水分子控制在网络结构中,同时疏水基团可以在水分子作用下排列,最终形成聚合物。因水凝胶中包含大量水,所以性质柔软,具有一定的形变能力和负载能力。
变色现象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如变色龙,它的体色会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人们感兴趣的是一类具有可逆变色性质的材料,即可利用一定的外界条件将它们的颜色进行改变并且在另一种条件下将其还原。目前发现的变色现象主要有4类:电致变色、光致变色、热致变色和压致变色,其中又以电致变色研究得最为深入。电致变色是指材料在电场作用下产生稳定可逆变化的现象,在外观性能上则表现为颜色及透明度的可逆变化。具有电致变色性能的材料称为电致变色材料。这种材料分为有机与无机两大类,无机电致变色材料的典型代表是三氧化钨,目前,以WO3为功能材料的电致变色器件已经产业化。而有机电致变色材料主要有聚噻吩类及其衍生物、紫罗精类、四硫富瓦烯、金属酞菁类化合物等。其中,以紫罗精类为功能材料的电致变色材料已经得到实际应用(徐娜, 沈晓冬, 崔升. 电致变色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J]. 稀有金属, 2010, 34(4):000610-617.)。Kazuhide Ueno等人通过改变凝胶材料中光子晶体的周期性和平均介电常数来控制PBG中的能级,实现了不同颜色显示,而且通过控制导电方向,达到了两种颜色相互转变的目的(Ueno K, Matsubara K, Watanabe M, et al. An Electro‐ and ThermochromicHydrogel as a Full‐Color Indicator[J]. Advanced Materials, 2010, 19(19):2807-2812.)。由于这类材料的性质在光度调节上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在电致变色灵巧窗、电致变色显示器、无眩反射镜以及储存器件方面应用前景十分广泛,在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中备受关注,而且由于人工智能生物仿生材料的快速发展,电致变色材料的优势也越来越突出。
目前,电致变色材料正在快速发展,但在电致变色材料的性能上仍达不到理想的程度,且此种材料的造价也比较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电致变色材料应用范围和研究进展,最重要的是电致变色性质在水凝胶的领域中的报道很少而且制作过程大多较为繁琐,在各个应用领域中受到很大的限制,所以我们通过自由基聚合的方法把电致变色的性质引入水凝胶中,从而得到了具有可逆电致变色透明特性的水凝胶,开阔了水凝胶在电化学工业相关领域的应用前景,同时为电致变色材料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可逆电致变色透明水凝胶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发明点在于:在水凝胶中引入有机盐,达到可逆电致变色透明的目的。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具有可逆电致变色透明水凝胶的制备方法,其步骤如下:
(1)配制混合溶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春工业大学,未经长春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2245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