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多孔材料封装的相变储能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724175.5 | 申请日: | 2018-07-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228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16 |
发明(设计)人: | 铁生年;李秀丽;谢赐贤;旭荣花;雷艳芬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海大学 |
主分类号: | C09K5/06 | 分类号: | C09K5/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奇智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40 | 代理人: | 李树志 |
地址: | 810000 *** | 国省代码: | 青海;6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孔材料 浸渍 相变储能材料 液态相变材料 制备 封装 相变复合材料 相变材料 多孔材料表面 化学稳定性 包裹薄膜 复合工艺 加工成型 热稳定性 容器封口 温度恒定 吸附性能 装入容器 相分离 过冷 混匀 熔融 刷胶 | ||
本发明涉及属于相变储能材料的制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多孔材料封装的相变储能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一种用多孔材料封装的相变储能材料,至少包含多孔相变复合材料1和容器2,所述的多孔相变复合材料1由多孔材料浸渍相变材料制得。该相变储能材料由以下方法制备:制备液态相变材料:相变材料混匀、熔融;浸渍:多孔材料浸渍液态相变材料;封装:浸渍液态相变材料后的多孔材料装入容器,容器封口;或浸渍液态相变材料后的多孔材料表面刷胶或包裹薄膜。本发明的优点:(1)可以根据需要加工成型。(2)相变温度恒定,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及化学稳定性。(3)无过冷现象,无相分离现象。(4)吸附性能优异;复合工艺简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属于相变储能材料的制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多孔材料封装的相变储能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相变储热材料(Phase change materials,PCMs)是指在升温过程中发生相变的同时,从环境中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冷)量的一类物质,能一定程度上解决能量利用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匹配的矛盾。通常,相变材料具有储热量大,相变过程近似恒温等特点,利用相变材料的相变潜热进行能量的贮存和释放近年来引起了许多能源环境学家的重视。相变储热材料主要包括无机类(无机水合盐、熔融盐等)相变材料、有机类(石蜡类、酯酸类等)相变材料以及复合类相变材料。
无机水合盐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过冷和相分层。相变过程中,当物质冷却到凝固点时并不结晶,而需冷却到凝固点以下才开始结晶的现象称为“过冷”。过冷是由结晶水合盐较差的成核性能所引起的,解决的办法是添加成核剂或采用所谓“冷指”法,即保持部分固态相变材料不融化,使之成为成核剂。相分层是当结晶水合盐加热到熔点以上温度时,产生的盐不能完全溶解于水中而沉淀于容器底部的现象。相分层会使结晶水合盐在加热-冷却过程中发生相分离,蓄热性能随之下降。解决的办法一般有:加增稠剂;加晶体结构改变剂;盛装相变材料的容器采用薄层结构;在冷却过程中摇晃或搅动。
但是,添加成核剂单一和增加增稠剂,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过冷和相分层问题,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仍然会出现过冷和相分离。
也有微胶囊化相变材料以解决过冷和相分离的工艺,微胶囊技术是一种利用成膜材料将固体或液体包覆使其形成微小粒子的技术。微胶囊相变材料是利用微胶囊技术,用有机化合物或高分子化合物将特定相变温度范围的相变材料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封装起来,形成直径在1~300μm之间的颗粒。微胶囊技术中最常用的有界面聚合法、原位聚合法、复凝聚法和喷雾干燥法。微胶囊技术由于表面积大、换热效率较高且形状固定,可以用于不同的场合,但是其所采用的相变芯材和壁材主要局限为某些有机材料,这就会导致其导热、耐热、耐火性能不佳,而且制备工艺复杂,成品成本高。
CN106701033A公开了一种多孔介质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真空处理、制备有机前驱液、制备封装物乳化液、复合封装物乳化液与多孔支撑材料、和干燥固化等步骤。该方法工艺复杂,封装要求较高的真空度,因此对设备要求高,能耗高,成品的生产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耗低、制备工艺简单、适用性广的多孔材料封装的相变储能材料。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用多孔材料封装的相变储能材料,其特征在于,该相变储能材料至少包含多孔相变复合材料1和容器2。
进一步的,所述的多孔相变复合材料1由多孔材料浸渍相变材料制得。
进一步的,所述的多孔材料为开孔多孔材料。
进一步的,所述的多孔材料为海绵或泡沫塑料或气凝胶或多孔金属材料或多孔陶瓷材料或火山石或珊瑚或凹凸棒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的,所述的多孔材料为海绵或气凝胶或火山石。
进一步的,所述的容器2为硬质中空容器或塑料袋或胶涂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海大学,未经青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2417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