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改进的汽车散热器在审
申请号: | 201810733146.5 | 申请日: | 2018-07-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529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07 |
发明(设计)人: | 王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汇展热交换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P11/00 | 分类号: | F01P11/00;F01P1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41000 安徽省芜湖市鸠江经济***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散热器芯部 水室 放水接头 右水室 水箱 汽车散热器 放水装置 放水阀 进水口 散热器 连接设置 汽车水箱 散热效率 使用寿命 出水口 洒水孔 散热带 散热管 下护板 水阀 冷却 改进 发动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改进的汽车散热器,包括左水室、右水室及散热器芯部,左、右水室分别连接于散热器芯部的左右两端,左水室上分别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散热器芯部包括散热管、散热带及上、下护板,左水室上连接设置有放水装置,该放水装置包括放水箱、放水接头及放水阀,放水箱通过放水接头连接于左水室靠近进水口的一端,放水阀安装于放水接头上,放水箱上设置有若干洒水孔,右水室上设置有加水阀。本发明能够使流经散热器芯部后流回汽车水箱内的水能够得到及时的冷却,有利于提高散热器的散热效率,同时有益于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改进的汽车散热器。
背景技术
汽车散热器为汽车冷却系统中重要部件,承担发动机中冷却水的降温功 能。现有汽车的散热器主要包括左水室、右水室及散热器芯部,左、右水室 分别连接于散热器芯部的左右两端,左水室上分别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散 热器芯部包括散热管、散热带及上、下护板,当汽车水箱内的冷却水需要 降温时,由进水导管流入散热器芯部,从而与散热器芯外的液体进行热量 交换,为发动机中的冷却水进行降温,以带走更多的热量。然而,现有很多汽车的散热器在夏季、高温、人多、车速慢的情况下,散热效率跟不上, 进入到散热器里的热水在没有冷却到位的情况下便流回发动机水箱中,发动 机长期在这种状态下工作很容易损坏。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改进的汽车散热器,包括左水室、右水室及散热器芯部,所述的左、右水室分别连接于散热器芯部的左右两端,所述的左水室上分别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的散热器芯部包括散热管、散热带及上、下护板,所述的左水室上连接设置有放水装置,该放水装置包括放水箱、放水接头及放水阀,所述的放水箱通过放水接头连接于左水室靠近进水口的一端,所述的放水阀安装于放水接头上,所述的放水箱上设置有若干洒水孔,所述的右水室上设置有加水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改进的汽车散热器通过在左水室上设有放水装置及在右水室上设有加水阀,从而当汽车水箱内的高温水由进水口进入到左水室后将经过散热器芯部的冷却,再由出水口流回水箱,其中,左水室内的部分高温水将由放水接头进入到放水箱内,而进入到放水箱内的高温手通过洒水孔洒出,同时通过加水阀可为散热器内加入冷却水,从而使流回水箱内的高温水能够得到及时的冷却,有利于提高散热器的散热效率,同时有益于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优选的,所述散热管的截面呈椭圆结构,所述的散热带为波浪带,所述的散热管和散热带之间通过高温钎焊形成一体。
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散热器的散热性能, 同时使散热器的结构更为紧凑,结构强度更高。
优选的,所述的上、下护板上分别设置有上挂件和下挂件,所述的上挂件和下挂件上分别设置有安装孔。
优选的,上、下挂件的设置能够方便整个散热器更好的安装于汽车散热系统中,使散热器的安装更为紧凑。
优选的,所述的上、下护板上对称设置有安装销。
优选的,安装销的设置能够进一步增加散热器安装的牢固性,以避免散热器产生松动的现象。
优选的,所述左、右水室的外壁上分别均匀布设有若干加强筋,且所述的加强筋与左、右水室为一体成型结构。
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加强筋的设置能够起到保护左、右水室的作用,而加强筋和左、右水室为一体结构有利于进一步增加左、右水室的强度。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的车用散热器通过改进,从而 使流经散热器芯部后流回汽车水箱内的水能够得到及时的冷却,有利于提高 散热器的散热效率,同时有益于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汇展热交换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汇展热交换系统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3314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