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井联合干热岩人工热储建造系统及建造方法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810734516.7 申请日: 2018-07-06
公开(公告)号: CN108678722A 公开(公告)日: 2018-10-19
发明(设计)人: 吴海东;张森琦;付雷;李小杰;叶成明;李梦;李胜涛;李炳平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
主分类号: E21B43/26 分类号: E21B43/26;E21B43/27;F24T10/17
代理公司: 长春市四环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22103 代理人: 张冉昕
地址: 071051 河*** 国省代码: 河北;13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干热岩 多井 建造 化学刺激 建造系统 联合 应力释放过程 商业性开发 泵入压力 水力压裂 有效体积 剪切 开采井 注入井 泵量 换热 压裂 连通 诱发 地震 开发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多井联合干热岩人工热储建造系统,其特征在于:是由注入井(1)、中继井(3)、开采井(5)、封隔器(8)、井内注入管柱(9)、高温井口及潜水泵(10)、主泵(11)、混液车(12)、添加剂罐(13)、清水罐(14)、化学刺激液罐(15)、中继泵(16)、地面高压管线(17)和压裂监测装备组成,添加剂罐(13)和清水罐(14)通过地面高压管线(17)与混液车(12)连接,向混液车(12供应配制压裂液所需的添加剂和清水;混液车(12)通过地面高压管线(17)分别与主泵(11)和中继泵(16)连接,向泵供应压裂液;化学刺激液罐(15)通过地面高压管线(17)分别与主泵(11)和中继泵(16)连接,向泵供应化学刺激液;主泵(11)和中继泵(16)分别通过井内注入管柱(9)向注入井(1)和中继井(3)泵注压裂液或化学刺激液;封隔器(8)安装在注入井(1)和中继井(3)内的,用于封隔上下地层;高温井口及潜水泵(10)安装在开采井内;注入井(1)、中继井(3)和开采井(5)通过地下干热岩人工热储相连通;压裂监测装备以注入井(1)井深为中心布设;

所述注入井(1)的数量为1-2眼,中继井(3)的数量为3-5眼,开采井(5)的数量为1-2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井联合干热岩人工热储建造系统的建造方法,其具体建造方法如下:

一、中继井(3)采用小井眼施工,以开发场地为中心、以注入井(1)井深为半径,布设数个压裂监测装备,用于监测干热岩人工热储发展优势方向,指导中继井(3)和开采井(5)的布置,钻井与单井水力压裂顺序为:首先进行注入井(1)的钻井和压裂,然后进行中继井(3)的钻井和压裂,最后进行开采井(5)的钻井和压裂;

二、钻井和单井水力压裂完成后,混液车(12)混合来自添加剂罐(13)和清水罐(14)的液体,形成压裂液并向主泵(11)和中继泵(16)供应,化学刺激液罐(15)向主泵(11)和中继泵(16)工业化学刺激液,根据现场工艺需求切换注入压裂液与化学刺激液,地面各设备通过地面高压管线(17)连接,主泵(11)和中继泵(16)分别通过井内注入管柱(9)向注入井(3)和中继井(5)进行注入实施热储建造,封隔器(8)用于封隔上下地多井联合人工热储建造过程中,通过高温井口及潜水泵(10)抽取开采井(5)内的高温流体,维持开采井(5)井口压力维持在井内液体的饱和蒸汽压力之上;

三、进行多井联合储层建造,通过注入井(1)进行水力压裂和化学刺激,脉冲式提高注入泵量,同时,通过中继井(3)进行小泵量注水维持地层孔隙压力,增加地层裂隙开度,引导压裂液和化学刺激液沿中继井(3)向开采井(5)方向扩展,扩大人工裂缝网络和地层渗透率;整个过程中,开采井(5)井口压力维持在井内流体饱和蒸汽压力之上,持续进行多井联合热储建造,达到开采井(5)采出流体的温度和流量满足生产需求的目的,从而建成大体积和大热交换面积的干热岩人工热储,逐步提高注采流量和回收率,直至达到生产需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井联合干热岩人工热储建造系统的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井(3)采用小井眼施工,终孔直径小于<φ105mm;

所述中继井(3)和开采井(5)布置在干热岩人工热储发展优势方向上,井间距取水力压裂裂缝半长1.2-2倍。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井联合干热岩人工热储建造系统的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所述的开采井(3)采用电潜泵或有杆泵抽吸井内高温高压热水的方式,维持开采井(3)内流体在饱和蒸汽压力范围内。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井联合干热岩人工热储建造系统的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压裂液为常温的清水或低粘度压裂液,常温<25℃。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未经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34516.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