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最佳协作搜寻算法的毫米波回程网络干扰管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738108.9 | 申请日: | 2018-07-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4790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8 |
发明(设计)人: | 石嘉;赵钟灵;李赞;齐佩汉;关磊;郝本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B17/336 | 分类号: | H04B17/336;H04B17/309;H04L5/00;H04W52/24 |
代理公司: | 陕西电子工业专利中心 61205 | 代理人: | 王品华 |
地址: | 710071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最佳 协作 搜寻 算法 毫米波 回程 网络 干扰 管理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最佳协作搜寻算法的毫米波回程网络干扰管理方法。主要解决现有技术中工作在相同子带宽下不同链路相互干扰的问题。其实现方案是,对工作在相同子带宽下的所有链路进行检测,当发现受干扰链路时,对其所受干扰进行遍历,并对找到产生强干扰的干扰源链路,测定干扰源链路的信噪比,优先选择信噪比低于设定门限值的干扰源链路进行协作通信;若不存在信噪比低于门限值的干扰源链路,则再选择信噪比高于门限值的干扰源链路进行协作通信;若未找到强干扰源,则将受干扰链路的传输功率降低,直至消除所有受干扰链路后,停止干扰链路检测,完成对干扰的管理。本发明大幅度提高了网络吞吐量,降低了中断概率,可用于对无线回程网络中的干扰处理。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对干扰的管理方法,可用于无线回程网络中的干扰处理。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系统中设备数量与数据流量的提升,频谱资源愈发紧张,这严重阻碍了移动通信的进一步发展。到目前为止,微波范围内的频谱带几乎被完全占用,尤其在用频高峰时段,数据传输更为拥堵。尽管通过现代化监管和分配,可以提升频谱利用率,但是为了满足未来无线通信需求,需要拓展可用频谱资源。因此,毫米波通信更适用于未来流量剧增的移动通信系统。
毫米波无线回程网络具有高容量,高能效,低传输延迟和低成本等优点,因此可以成为未来无线通信系统的候选者。有部分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了对毫米波的利用。例如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在2016年已经授权分配10.85GHz的毫米波用于5G的改进。目前也有许多不同的回程技术可供选择,E-band就是其中之一,该频段频谱资源丰富,大气衰减相对较低,且在部分国家已拥有频谱许可证,在全球广泛部署的E-band点对点视距微波无线通信系统,又称为毫米波无线通信系统,在还未获许可的57-64GHz频段、已获得许可证的71-86GHz频段和92-95GHz频段上工作。因此,毫米波无线回程网络非常适合在人口稠密的城市环境和郊区工业区环境中使用。基于这个重要优势,预测在未来几年内,毫米波无线回程网络的市场将会发生突飞猛进的发展,
现阶段,毫米波无线回程网络的研究已经有一定的进展,在文献中,关于毫米波通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信道建模方面,还有在覆盖率和速率概率方面,对传统蜂窝网络的室内外环境的适用性分析。在对由有线光纤和毫米波无线组成的无线波回程网络的研究中,有学者研究了异构回程网络中的资源分配问题。还有部分学者研究了异构回程网络在数据包延迟方面的性能,并证明了新型无线回程网络技术优于传统有线技术。最近,又有学者研究了具有设备与设备传输能力的混合异构网络中无线电接入、毫米波以及光纤的联合调度。由于工作在同一子带宽下的不同回程链路中存在相互干扰,这使得毫米波回程网络的性能大大降低。但是在现阶段的研究中,尚未有学者对这种干扰的管理方法进行研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基于最佳协作搜寻算法的毫米波回程网络干扰管理方法,以提升无线毫米波回程网络的吞吐量,降低中断概率,降低控制信道的负载,进而提高无线毫米波回程网络的传输性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包括如下:
(1)对工作在相同子带宽下的链路进行逐一检测,并将每一条链路的检测结果与设定的门限值进行比较:
如果检测到宏基站A与微基站a的回程链路A→a的信噪比低于设定的门限值,则将该回程链路A→a判定为受强干扰链路,执行(2);反之,则判定该回程链路A→a为非受强干扰链路,执行(3);
(2)对该链路所受的干扰类型进行分类处理:
2a)对回程链路A→a所受到的干扰进行遍历,若该链路受到的强干扰由另一干扰源宏基站B造成,并形成干扰源宏基站B到微基站a的强干扰链路B→a,且干扰源宏基站B到原配微基站b的回程链路B→b的信噪比低于设定的门限值μt,则微基站a向宏基站A通过反馈信道发送干扰管理请求指令0或1,宏基站A与干扰源宏基站B建立协作通信,同时向微基站a发送信息,否则,执行2b);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未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3810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