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原子偏聚和原子团簇强化低稀土镁合金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740441.3 | 申请日: | 2018-07-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287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02 |
发明(设计)人: | 万迎春;刘楚明;郭学益;高永浩;蒋树农;余世伦;陈志永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C23/06 | 分类号: | C22C23/06;B21J5/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0083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原子团簇 偏聚 旋锻 变形 低稀土镁合金 镁合金 晶界 断后伸长率 原子百分比 合金棒材 进料方向 纳米量级 纳米团簇 总变形量 润滑剂 油润滑 位错 屈服 协同 流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原子偏聚和原子团簇强化低稀土镁合金方法。所述镁合金原子百分比成分为:Mg‑0.91~1.36Gd‑0.87~1.29Y‑0.06~0.14Zr,将合金棒材进行旋锻变形,控制初始旋锻温度为100~200℃,总变形量为10~60%,旋锻过程采用油润滑,润滑剂流动速度为0.5~1m3/h,控制进料速度为1~4mm/min,每道次变形后改变进料方向,利用旋锻变形产生的位错和变形热使得Gd、Y元素在晶界发生偏聚并在晶内形成纳米量级原子团簇,晶界Gd、Y元素浓度是晶内的1.5~2倍,原子团簇尺寸为5~10nm,在原子偏聚和纳米团簇的协同强化下,所得镁合金屈服强度≥510MPa,抗拉强度≥600MPa,断后伸长率≥6%。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性能镁合金加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超高强镁合金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镁合金具有低密度、高比强度、高比刚度、高阻尼等优点,作为新一代轻质结构材料,其优异的减重特性对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存镁合金普遍强度偏低,难以满足高精尖领域对高性能镁合金的需求。现存镁合金强化手段有固溶强化、细晶强化、第二相强化和弥散强化,但现有镁合金强化手段难以将镁合金强度提升至600MPa。因而探索新型镁合金强化机制、发展新型镁合金强化技术对高强、甚至超高强镁合金制备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在于提供一种超高强镁合金制备方法。所述镁合金原子百分比成分为Mg-0.91~1.36Gd-0.87~1.29Y-0.06~0.14Zr,将低稀土合金棒材进行旋锻变形制备纳米镁合金,控制初始旋锻温度为100~200℃,总变形量为10~60%,旋锻过程采用油润滑,润滑剂流动速度为0.5~1m3/h,控制进料速度为1~4mm/min,每道次变形后改变进料方向,利用旋锻变形产生的位错和变形热使得Gd、Y元素在晶界发生偏聚并在晶内形成纳米量级原子团簇,晶界Gd、Y元素浓度是晶内的1.5~2倍,原子团簇尺寸为5~10nm,在原子偏聚和纳米团簇的协同强化下,所得镁合金屈服强度≥510MPa, 抗拉强度≥600MPa,断后伸长率≥6%。
所述的旋锻变形,控制初始旋锻温度为150~200℃。
所述的旋锻变形,控制总变形量为10~50%。
所述的旋锻变形,控制润滑剂流动速度为0.75~1m3/h。
所述的旋锻变形,控制进料速度为1~3mm/min。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旋锻变形可以产生高的应变速度,诱发大量位错开动,位错在晶界的累积可为稀土元素扩散提供通道。选用旋锻变形方式是实现稀土元素偏聚的关键因素。
2.变形过程中材料的温度决定了稀土元素在镁合金中的扩散速度,温度过高时稀土元素扩散过快、易导致稀土元素富集、在晶界处形成块状富稀土相,富稀土相的形成会严重降低镁合金的力学性能。温度过低时,稀土元素扩散速度过慢,难以形成晶界偏聚和晶内团簇。旋锻变形过程材料可达到的温度由材料初始温度、变形过程中产生的变形热以及变形过程中润滑剂、模具导热等造成的温降有关。大量试验探索表明:控制初始旋锻温度为100~200℃,总变形量为10~60%,润滑剂流动速度为0.5~1m3/h,才能实现稀土元素在晶界的有效偏聚以及形成晶内团簇,且不产生块状相。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所用镁合金原子百分比成分为Mg-1.09Gd-0.69Y-0.14Zr,将合金棒材在150℃进行旋锻变形,总变形量为26%,旋锻过程采用油润滑,润滑剂流动速度为0.8m3/h,控制进料速度为3mm/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南大学,未经中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4044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